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港芭创新演绎《胡桃夹子》:从孙中山到长洲抢包山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30:4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港芭创新演绎《胡桃夹子》:从孙中山到长洲抢包山

「我們希望找尋一個方法,令這次演出成為一部香港的經典之作,同時建立新的傳統。」—— 港芭藝術總監兼編舞Septime Webre(衛承天)

世上最受歡迎的芭蕾舞劇之一的《胡桃夾子》(The Nutcracker),每年聖誕季的演出已成為一個傳統。此經典落在出名天馬行空的香港芭蕾舞團(港芭)藝術總監兼編舞Septime Webre(衛承天)手上被重新詮釋,融入了本土文化和奇幻想像,已成為香港芭蕾舞團的一個重要名作。

打開大宅甘棠第的大門,這首有關20世紀初香港的芭蕾狂想曲,大膽為香港觀眾香港度身訂造crossover元素,孫悟空、阮玲玉、孫中山、張保仔、長洲包山、蛋撻、飄色、尖沙咀鐘樓紛紛出場外。今年第四度公演的版本,還特意請來原名麥震東、香港土生土長的插畫師 #麥東記 摻進極致的香港情懷,以港芭45周年紀念短片《Tutu 學院》和《胡桃夾子〉的舞台設計為靈感,創作了一個融合了甘堂第、長洲搶包山,和香港傳統花匾工藝的畫作,把他對香港的情感回憶由紙本放進舞台。

最有新鮮感的《胡桃夾子》

「本身對《胡桃夾子》有一個比較根深蒂固的印象,故事本在歐洲發生,但這次港芭把劇目的時代背景,搬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香港,還加了無數標誌性的香港元素,讓整體演繹充滿新鮮感。」

移居英國的麥東記說,小時候已讀過《胡桃夾子》的故事,早幾年疫情期間回香港隔離期間,有天陪女兒看電視時就看了《胡桃夾子》芭蕾舞劇。能以自己擅長的本土風格將香港回憶融入《胡桃夾子》,麥東記感到無比榮幸。

「近幾年都是做一些比較商業的策劃,例如替商場畫本港文化地圖,一直很恨可以接觸一些比較少接觸的領域、客人,所以這次很感謝港芭找我合作。」麥東記認為,香港華洋共處,一直有東西、新舊文化交流匯聚的痕跡,更成為了流行文化的精髓。

「我懂事的時候是90年代到千禧年,吸收最多也是當時香港流行文化的養分,小時候也看很多日本和歐美的漫畫,成長背景都有點像《胡桃夾子》裡的女孩,走進異想世界的感覺。」麥東記個性擅長觀察,後來在漫畫社工作,更學會以創新、直接的筆觸通俗地講故事,盡量避免用複雜的語言或者畫面傳遞訊息,令他的畫風自然變得直接、比較草根取向,形成一套別樹一幟的藝術語言。

當來自「Tutu 學院」的好奇外星人,遇見嘉麗和她的友伴,彼此透過舞蹈進行交流,竟發現他們有很多共同點。盤旋的不明飛行物體,和色彩繽紛的包山為兩部作品增添了俏皮的色彩。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a5 preset

百人幕後團隊 240套手製戲服

《胡桃夾子》(The Nutcracker)原是柴可夫斯基編寫一個芭蕾舞劇,在原有的舞劇中,漫天紛飛的白雪、糖梅仙子的漫舞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在衛承天的想像下,《胡桃夾子》的背景轉而落在20世紀上半葉的香港,融入香港花卉、野生動物、本土文化與奇想,成為屬於香港的節慶演藝盛會,與香港社會的文化生活緊密扣連。

「我們在作品中加入了香港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傳統、美麗的自然風景、動植物等,這是一場精采的慶典,讓不同年代的香港人都能在此聖誕傳統中反觀自身。」衛承天介紹說。

香港芭蕾舞團服裝部總監莊惠玲回應指:「Septime 每天都給我們高難度的挑戰!《胡桃夾子》未必是港芭最多costume的一個劇,但數量與款式一定是最多,約240套戲服全人手縫製。」

去年,文化者有幸走進港芭位於新蒲崗的服裝倉庫,這裡既是舞衣手作工場,也是港芭的歷史資料庫。倉庫裡堆滿了240套舞衣及配飾,並目擊了部分舞衣的製作過程,包括點心媽媽的巨大點心籠裙、「福祿壽」三仙,以及靈感來自香港植物如洋紫荊的舞衣,每一件都是手工立體製作。

麥東記形容,過去的創作歷程,讓他無意間記錄了很多消失了的香港地標,他有感自己是被選中,以藝術作為城市記錄者。 把源自中世紀的詩歌轉化為經典芭蕾舞劇,再滲進香港尖沙咀鐘樓、長洲張保仔甚至叉燒包,絕對與文化緊扣的新傳統,與擅畫香港城市風景和情感回憶的麥東記不謀而合。

「港芭屬於頂尖的藝術團體,很期待他們把我的城市風景應用到不同的地方。」距離產生美。移居海外的麥東記指,站在遠處觀察香港,反而激發了他對城市的幻想。

「例如我閉上眼就進入了城市入口,它可以變成遊樂場、動物園,這個經驗對我來講,也令我的創作有了很大的變化。」這不就是《胡桃夾子》每年為觀眾準備的芭蕾狂想曲,也是一年一度港芭送香港人的聖誕禮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