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张载的哲学思想与时代价值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张载的哲学思想与时代价值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提起哲学,不得不说中国传统哲学——理学。它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受到历代儒客推崇,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作为中国传统重要哲学思想流派,理学的奠基者都是谁?他们阐述的哲学观点都是什么?时至今日,有哪些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就是理学奠基人之一的张载,世称“横渠先生”,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关学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正蒙》《西铭》等著作。他的“横渠四句”被誉为中国人的“精神绝句”。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因晚年在家乡设馆讲学,故世称“横渠先生”。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张载父亲病逝。年少的张载和弟弟、母亲陆氏,护送父亲灵柩,离开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返回祖籍河南大梁(今开封)。然而,路途遥远,开销较大,一家人才走了一半,就用尽了身上的盘缠。这时,又闻前方发生战乱,张载家人决定将张载父亲安葬于横渠镇南8公里的大振谷迷狐岭上。从此,张载便在此处安家,入横渠镇崇寿院读书。
张载生活的时代,正值西夏鼎盛之际,北宋西部边境经常受其侵扰。青年张载喜好兵法,立志从军,希望能够抗敌报国,建功立业。21岁时,张载写成《边议九条》,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在军府衙内,范仲淹召见了这位儒生。看到张载,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认为其如果认真做学问,一定可成大器,所以劝他:“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意思是说你作为儒生,本分是研习儒学、重振儒学,不必研究军事博取功名,并且因材施教,勉励张载研读儒家学说中最富于哲学色彩的《中庸》。
从研读《中庸》开始,张载踏上了学术创造的道路。
张载于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第。1057年的科举考试是了不起的一次。怎么会有这么一批人!考官是欧阳修,进士及第的人中仅最出名的就有二苏、曾巩、程颢、张载。人才鼎盛到了这种地步!有相当一段时间张载和二程的思想是很接近的,直到张载晚年《正蒙》出来以后这种情况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熙宁九年张载复出到开封做官又见到程颢,两人议论不合,于是张载写信给程颐,希望他做个评判。由此可以看出双方的思想分歧已经非常大了。现在《二程集》中有一卷《洛阳议论》,这应该是张载晚年与二程的最后的交往记录,因为在从洛阳回陕西的路上张载就去世了。在《洛阳议论》里,张载和二程基本上已经不谈哲学问题了,没法谈了,只能谈点井田、礼制方面的细节问题。双方的哲学系统差别已经很大,虽然指向的方向——为儒家的生活方式奠定哲学基础——是一致的。张载哲学系统的这种改变应该不是在嘉祐二年到熙宁三年之间的思想,从嘉祐元年见二程一直到熙宁三年这段时间是张载思想的初步成熟期,其思想与二程基本是一致的,还没有形成真正自己的思想。
据说,程颢和张载常常在一个寺庙里面讲论终日。程颢就讲:不知什么人曾经在这讲到这个地步,此前没有人能讲到这个地步,也就我们俩能够议论到这个高度。这股子自信!后面朱子和陆九渊也说过这样的话。俩老头在一块划船,说:“自有宇宙以来已有此溪山,还有此嘉客否?” 这股子气派!我特别喜欢两宋人的气派,一群人活着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注定不朽,那是一种什么感觉?这就是文化兴盛的气象。
宝鸡市眉县的张载祠
张载真正的思想成熟期是熙宁三年至熙宁十年,整整七年。张载晚年有一首诗是写给邵雍的,其实也有点伤感,因为当时他的好朋友都在洛阳,就他一个人在陕西。其中有两句:“顾我七年清渭上,并游无侣又春风。” 这句话既有一股子落寞,又有一股子自己独得之见的喜悦,这是张载诗中最好的,最像诗的两句。
据记载,张载在这段时间“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每天“左右简编”,身边都是书。张载的思考方式很特别,他的思考方式与程颢完全不同。程颢主要靠说的,张载主要是靠写。张载写作的方式是“立数千题”,定几千个思考的题目,在那儿不断地想,“有得则识之”。比如,先立个题目:天地的本质是什么?下面写几条心得,然后不断地修改。他的理论是:“改得一字,即是进得一字。”《正蒙》一书,他长时间不拿出来给学生看,一直在那儿写。“或中夜起坐”,有的时候半夜突然想起什么来,“取烛以书”,赶紧就写。程颢听说了以后说:“子厚却如此不熟”, 子厚怎么道理没想明白啊,这么不熟,生怕自己忘了。程颢的意思是忘了就忘了,忘了说明没价值。所以这个地方,两个人的径路已经不一样了。明道思想成熟太早,他一向资质高明。
张载是一个鲁钝的思想家,他讲自己:我这个人不行,屡年所得,也就好像“穿窬之盗”, 像是穿墙去偷东西一样偶然偷到一点儿。但到了晚年却是非常的自信,他曾说:近几年来,常常一两年间一个字都没改,看起来是没什么问题了,道理已经完全想明白了。所以后来虽然与二程不同,他还能持守住自己的思想。张载评价自己说:我这个人不是高明的人,“明者举目皆见”,“昏者观一物必贮目于一”。昏者就是近视眼,眼睛不近视的人一抬头就看得清清楚楚,眼睛近视的人,看东西时,眼睛得死盯着一个东西才能看明白。他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根器极高的人。很知道自己的缺点。他讲到自己的不足时说:“某就是太直无隐。” 自己的性格太直,没有隐晦的地方,容易伤人,多年也改变不了,所以他说“变化气质”。但他又讲,变化气质是极为困难的。由于他笃实,所以他思想的力量很强。
此后,他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等职。不管在何处任职,他都办事认真,政令严明,推行德政,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51岁时,因对王安石新政有看法,张载辞官回到横渠镇,依靠家中薄田生活,在家乡讲学著书。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总结自己的学术思想。为了践行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与学生们买了很多土地,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践。如今,在横渠镇崖下村、扶风午井镇、长安子午镇仍保存着遗迹,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张载一生著书立说,开宗立派,终身清贫,殁后贫无以殓,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范文正公在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自处,张载进则为循吏,退则为乡贤,以实际行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开拓了儒者担当新局面。
“横渠先生所创唯物主义,比笛卡尔早了500多年,世界唯物主义哲学之父,张横渠当之无愧。”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将军访问西安时,对陪同他的周恩来如是说。张载祠(横渠书院)的碑刻记录着这句话。横渠书院亦见证了张载开创的学术思想。
大体上说,张载之学是“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这是《宋史·张载传》中的一个说法。也就是说,张载的思想是以阐发《周易》为基本,而又涵容了《中庸》《论语》和《孟子》的思想。
张载哲学思想最受推崇的是“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
“民胞物与”是张载在《西铭》一文中提出的:“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与我、物与人,同生天地之间,皆秉天地之性,所以,每个人都应当以万民为同胞,以万物为朋友。它表明人不但从本体上说是与天地同体的,而且从性质上说是天地间的主导和主体,从而极大地高扬了人的社会主体性。与人的社会主体性空前的高扬,相应的是人生的理想境界空前的宏大。“民胞物与”“与天为一”的人生观念将人格理想从人间大同的道德境界上升到了与天地浑然一体的超道德的“宇宙意识”和“宇宙境界”,从而赋予人更高、更超越的人格自由与意志自由。因此,张载所推崇的这种人格理想和人生境界既是道德的,又是超道德的;既是有所规范的,又是顺其自然的。
《西铭》是北宋以来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极大的文章之一,同为理学奠基人的二程兄弟对张载其他思想多有批评,对这篇200多字的短文却称叹不绝:“《订顽》(即《西铭》)之言,极醇无杂,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哲诺瓦利斯曾说过一句名言:“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而《西铭》的价值正在于对人的精神家园即“立命”之地做了全面而生动的描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是张载一生为学的归宿,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冯友兰称其为“横渠四句”。
*“天地之心”最早见于周易《复》卦彖辞,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此处的“天地之心”是指天地间万事万物阴阳消长的规律性。张载的“天地之心”是与易学密切相关的。张载用“太虚即气”,解释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本体,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他同时提出了“一物两体”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对立统一的两面构成。在他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
“立命”源自于孟子的思想。张载所谓“为生民立命”,就是要让天下百姓都有安身立命之处。“安身”,即生活有着落;“立命”,即灵魂有安顿,精神有依归。张载特别强调对孤寡羸弱、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关爱和照顾,要使他们生活得到应有的照顾。“为生民立命”,就是要为民众确立正确的精神价值导向和价值观念,建设精神家园。
“为往圣继绝学”中的往圣,是历史上的圣人,“绝学”就是中断了的儒学传统。张载认为:北宋时期,由周公、孔子、孟子创立的儒学已经衰落,在这种情况下,要继承儒学学统,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张载正是怀着这样的学术使命意识,俯而读,仰而思,博采众长,创立“关学”,成为了与“濂”“闽”“洛”并列的理学学派,影响了关中学术从北宋到明的800多年,对塑造关中人乃至中国人的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他看来,人欲横流之时,必须研究义理,乃可以自拔于流俗,不至于戕贼其天性,作为学者,应该研究义理之学,切勿空谈心性。
“太平”是周公、孔子以来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实现《西铭》描述的“民胞物与”“天下归仁”的社会理想。要把这样美好的蓝图和社会构想变成现实,必须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经世致用的学风,为国泰民安和社会的安宁和谐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张载特别强调“写”,“写”是一种功夫。他一直认为心跟文字是分不开的,一个人道理说不通、文字有问题,一定是因为心有问题,一个心没问题的人,文字一定没问题,这是他的基本理念。这个观念在宋明理学的传统中非常独特。
转载:人民出版社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