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探访詹世钗故居:揭秘清朝第一巨人的传奇人生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09:4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探访詹世钗故居:揭秘清朝第一巨人的传奇人生

在江西省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有一座名为“玉映堂”的明代建筑,这里曾诞生了一位传奇人物——清朝第一巨人詹世钗。据史料记载,詹世钗身高高达3.19米,比美国的桑迪·艾伦还要高0.88米。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传奇人物的代表之一。

詹世钗的传奇人生

詹世钗,字玉轩,道光二十一年(1842年)出生于江西省婺源县虹关村。家族兄弟共4人,而詹世钗是年龄最小的那一个。詹世钗的身高并非是特例,在清末年间整个虹关村都是大高个子,包括詹世钗一家人都是如此。

詹世钗的父亲詹真重身高便超过了八尺据悉有1米95,而詹世钗的二哥詹世钟身高更是超过了两米。而詹世钗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文章称詹世钗身高竟有十尺三寸(约3.19米)。

在婺源县,有很多关于詹世钗身高的趣闻。比如说詹世钗在一岁多的时候,母亲带着他去参加元宵庙会。在参加庙会的时候詹世钗突然说自己饿了,于是母亲便让詹世钗站在身前吃奶,路边的村民都笑话詹世钗是个“巨婴”。詹世钗的母亲没好气的说道:“别吓着孩子,还没有满两岁呢!”

詹世钗到青年时期,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的大清国逐渐走向了衰弱,在清朝横行的不是那些“官老爷”,反而成了“洋人”。这些洋人用洋枪洋炮打开通商口岸后,开始大肆的掠夺资源。

其中便有一位英国的洋商人,在国内经营着一家表演团,因此便来到中国搜寻“怪人”带到英国去表演。根据《夜雨秋灯录》上记载:这名洋商人见到詹世钗后,对他的身高感到非常震惊,于是将詹世钗带到了英国进行表演。

詹世钗到了英国后,洋商人给让他穿上了官服,在清朝一般人是不能传官服的,但是到了西洋就没有人可以管得到了。大家见詹世钗穿着比窗帘还长的官服都感到非常的新奇,于是纷纷的来找詹世钗合照。

在取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后,詹世钗被带到欧洲各地卖艺,大家都纷纷买票来看这位来自东方的巨人。

在英国安定下来后,詹世钗也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学会了说英语,甚至还改为了英国的国籍。去了一个英国女子做老婆,《鸿溪詹氏宗谱》有记载:“世钗乳名五九,字玉轩,1841年12月20日申时生,娶大英人氏,子泽纯,1876年9月17日卯时生。”

詹世钗和英国女子结婚后,还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詹泽纯。不过呢,詹泽纯并没有遗传到父亲的身高,长大后在英国驻沪领事馆工作,没有再像父亲一样抛头露面了。詹泽纯还代替父亲回过老家,但詹家以为他是来认亲分割财产的,因此没有承认詹泽纯的身份。

1893年11月5日,詹世钗客死异乡,不过在詹世钗去世的时候,家人为詹世钗定做的棺椁为2米6,也就是说詹世钗逝世时的身高大概在2米4左右。就算年龄大了身高有所缩减,但也不至于从3米19缩到2米4,由此可见詹世钗身高3米19可能仅仅是传言而已。但毋庸置疑的是,詹世钗绝对是人类历史上身高最顶尖的一拨人。

詹世钗故居:玉映堂

詹世钗故居,又称“玉映堂”,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2009年,婺源县文物普查人员在詹世钗家乡发现了这座世界巨人的故居。走进玉映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达3米多的门廊,仿佛在诉说着主人曾经的不凡。这座建筑不仅是詹世钗的诞生地,也是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见证了这位传奇巨人的成长历程。

虹关村旅游攻略

地理位置与交通

虹关村位于婺源县城北50公里处,交通相对不便。从婺源县城出发,可以先乘坐前往浙源乡的班车,再转乘当地的面包车或摩托车到达虹关村。建议提前规划好行程,预留充足的游览时间。

门票与开放时间

目前,虹关村尚未正式开发为旅游景区,不收取门票。但为了保护古村落,游客需在村口登记并领取临时出入证。开放时间为全天。

游玩建议

除了詹世钗故居,虹关村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景点:

  • 通津桥:石筑单孔拱桥,长16米,宽4米,象一道彩虹横跨两岸。桥两侧及桥头台阶上均有石护栏,结构十分完美。“通津桥”始建于南宋中叶,后历朝历代曾加以修缮。现在的模样,据《虹关詹氏宗谱》记载,是由村人詹元吉捐资,复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桥两面的龙门石上各有一方篆刻,朝村外的是“通津”,朝向村子的是“挹秀”。“津”,古义为“渡口”,意思是说经过这座桥可通往远方;“挹”,古义是“舀、捧”,站在桥上已经进入秀美的图画之中。古人在这里观景时曾写下“四面烟云绝顶下,一湾溪水斜阳中”的诗句。

  • 徽饶古道:虹关有一条著名的徽饶古驿道,全由青石板铺成,蜿蜒于青山旁,绿水边,村落间,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沿途有“鲤鱼跳龙门”景。清乾隆年间,虹关村的墨业大师詹方寰以此景为题,创制“龙门墨”,正面刻“龙门”金字,背面是鲤鱼跳龙门图案。由于墨好又蕴含吉兆之意,龙门墨曾经畅销天下。在徽饶古驿道的许多石阶上,有被车轮磨成的的凹槽,它是古道当年车水马龙的历史佐证。

  • 永济茶亭:古代婺源各地为方便过路行人歇脚,多在路边建路亭、茶亭、置炉烧茶,且分文不取,足见婺源民风之淳朴。虹关村的这座永济茶亭,骑路而造,看其风格是明代建筑。后来,每有损坏,村人必自觉捐资修缮。永济茶亭门额上砖刻“白波浸天”4个字,笔力刚劲严谨,府仰之间,生动流畅,当是出自大家。永济茶亭另一边门额有石刻“青蔼丛木”四字,门两边有楹联:“若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溯回顾多少事分吴分楚浙水长流”。这副对联是指茶亭对面的古樟。

  • 虹关古樟:著名的虹关古樟屹然独立于虹关村口河畔,树龄已1000余年,树高26米,胸径3.4米,冠幅达3亩,有古诗赞其“下根磅礴达九渊,上树摇荡凌云烟”的气势,被誉为“江南第一樟”。民国间,村人詹佩弦收集古人吟诵此树的诗词、文章50余(篇)首,编印《古樟吟集》刊行,一书专赞一树,十分少见。连着古樟的还有“风华樟”、“启秀樟”,可以看出树名饱含了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

  • 虑得堂:虑得堂是清朝初年建造的。《中国文房四宝》杂志上说虑得堂:“堂名蕴含着深刻的关于得失的辩证法思想。”虑得堂建筑风格相同于婺源其他古民居,但它的独到之处是全为石库门楼四合院结构。四面回廊,中间大天井,全堂青石板铺地,天井安放大水缸,养鱼观赏,上面陈列怪山奇石盆景,形成一个自然景观的小天地。屋内梁枋门窗雕刻山水人物,堂前悬挂镏金堂名匾额,厅堂文雅大方。其砖、木雕饰采用镂雕、圆雕、透雕技术,从层次上看都在四层以上,最多的达七层,立体感很强。

  • 留耕堂:留耕堂是明代建筑,它除在门楼、梁枋、花窗等雕刻显得古朴简单外,不同的是还有天井边的一个曲尺形的石槽坑。当地叫“明塘坑”,起着下水道的作用,这是明代古建筑的一大特点。到了清代,天井一般都用青石板铺平,而在青石板凿通几个形状如钱眼似的小洞行水。给房子取名“留耕”,缘于一幅祖训名联:“书为恒产,百世留之有余;心作良田,一生耕之不尽。”两屋之间楼上有“过街楼”,不用出门楼上可互通,使全村房屋形成整体。这是古代防御型村落的遗存,一项求生避难的设计。

虹关村不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更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明清时期,感受着詹世钗曾经生活过的环境。对于喜爱历史和文化探索的游客来说,这里绝对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