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涛:以匠心传承诸城派古琴斫琴技艺
李加涛:以匠心传承诸城派古琴斫琴技艺
山东诸城,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仅是“诸城派古琴”的发源地,更被誉为“中国古琴的摇篮”。在这里,一位名叫李加涛的斫琴师,正以精湛的技艺和对古琴的热爱,续写着这门古老艺术的新篇章。
从木匠到斫琴大师
李加涛与古琴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2012年,一次朋友家的琴声让他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到儿子活泼好动,他便萌生了让儿子学古琴修身养性的念头。然而,当他开始制作古琴时,才发现这并非易事。不懂制作步骤,他就自己摸索;没有木材,他就挨家挨户去收集。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终于研制出了第一张诸城古琴。
彼时李加涛了解到,从民国初年起,百年时间内诸城已没有从事斫琴的人。自己无意中再现了这一古老技艺,内心被深深震撼,于是他立志成为一名斫琴师。一个合格的斫琴师须具备四方面功底:美术功底、木工功底、古琴弹奏功底和漆艺功底。为此,李加涛勤学苦练,几年间,从古琴“小白”成长为琴艺大师,精进的不只是弹奏技艺,更是对古琴文化的深刻理解。
百年斫琴技艺的复兴
2015年,李加涛成功复原了虞舜式古琴,填补了这一款式没有实物传世的空白。这款古琴不仅音色优美,形制也极为考究,充分展现了诸城派古琴的艺术特色。随后,他又斫制了绕梁式古琴“凤来仪”,进一步丰富了诸城派古琴的款式。
古琴制作:一门讲究艺术性与文化性的技艺
古琴制作技艺,伴随着古琴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可以说,三千多年的古琴艺术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部斫琴工艺发展的历史。古琴制作技艺(长泰)即根植于福建古琴深厚的文化土壤。其主要工艺流程有选材、定型、琴面、槽腹、合琴、配件、灰胎、打磨、定徽、安足、面漆、上弦等上百道工序,头尾需要七年时间的手工制作才能完成。古琴制作技艺,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讲究艺术性与文化性的技艺。例如选材,传统上讲究材料要“轻、松、脆、滑”;结构造型上,蕴含着天圆地方,五行六合,山水自然,龙凤等文化象征,渗透出中国文化思想及哲学意义。
李加涛始终坚持“百道工序,一道都不能少”的原则。从选料到上弦,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智慧。他深知,古琴不仅仅是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因此,他在制作过程中,不仅注重音色的完美,更注重文化内涵的体现。他常说:“我们要对得起这门手艺。你可以偷懒,但古琴会说话。缺一个步骤,古琴就缺了灵魂。”
传承与担当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城派古琴斫琴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加涛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斫琴师,更是一位活跃的文化使者。自2014年起,他陆续举办了“雏凤新鸣”“盛世南薰”“亨丰雅韵”等数十场公益琴展,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创办了“亨丰堂斫琴非遗工坊”,十年间累计开设古琴公益课程十余万课时并为广大琴友免费维修古琴。同时,李加涛还搜集整理了大量珍贵资料,如《龙吟馆琴谱》《四库全书·琴史》《故宫古琴图典》等,为诸城派古琴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虔诚苦觅老龙吟,百斧千凿有正音。钝手常斫瑕玷落,此身已许凤凰琴。”这是李加涛寄情于古琴所作的诗。于他而言,斫一张良琴,传承的不仅是千年古音,更是千余年生生不息的匠人精神。在他的努力下,诸城派古琴这门古老的艺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