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MBTI爆红背后的荣格理论:从心理类型到流行文化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59:3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MBTI爆红背后的荣格理论:从心理类型到流行文化

近年来,MBTI性格测试在网络上爆红,许多人通过它来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然而,你知道吗?MBTI的背后其实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荣格提出的心理功能和类型理论,经过美国心理学家凯瑟琳·布里格斯和伊莎贝尔·迈尔斯的发展,形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MBTI。虽然MBTI备受追捧,但也存在不少争议,比如其科学性和有效性。那么,荣格理论究竟有何魅力,让它成为了MBTI的基础呢?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神秘面纱吧!

01

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

卡尔·荣格(Carl Jung)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他在1921年出版的《心理类型》一书中提出了心理类型理论。荣格认为,个体在感知世界和做出决策的方式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并非随机,而是可以归类为不同的心理偏好。荣格的模型为理解人格奠定了基础,通过识别四种关键的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每种功能都可以以内倾或外倾的方式表现。

荣格将这四种功能分为两类:知觉(感觉和直觉)和判断(思维和情感)。每种功能可以面向内心世界(内倾)或外部世界(外倾),形成八种不同的认知功能:

  • 外倾感觉(Se):专注于即时的感觉体验,受外部环境激励
  • 内倾感觉(Si):根植于内部感觉印象,依赖过去经验
  • 外倾直觉(Ne):以可能性和潜在结果为特征
  • 内倾直觉(Ni):追求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
  • 外倾情感(Fe):强调社会和谐和群体价值观
  • 内倾情感(Fi):专注于个人价值观和内在情感反应
  • 外倾思维(Te):以逻辑和客观标准为基础
  • 内倾思维(Ti):以内部逻辑分析和对概念清晰度的渴望为特征

这些功能的取向影响人们如何与世界互动和处理信息,导致各种心理类型的形成。

02

MBTI的诞生与发展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Isabel Briggs Myers)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Katharine Cook Briggs)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该指标以荣格划分的8种心理类型为基础,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后,编制成了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布里格斯母女在荣格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践维度(判断-知觉),形成四个维度:

  1. 能量获取:外向(E)vs 内向(I)
  2. 信息接收:感觉(S)vs 直觉(N)
  3. 决策方式:思考(T)vs 情感(F)
  4. 生活态度:判断(J)vs 知觉(P)

每个维度的组合形成独特的性格类型,例如ISTJ或ENFP。这种分类方法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以理解个体在沟通风格、决策和行为上的差异。16种人格类型,如INTJ、ENFP和ISTJ,都是从每个二分法中的偏好组合中得出的。

03

MBTI的科学性争议

尽管MBTI广受欢迎,但其科学性一直存在争议。批评者指出,MBTI存在以下问题:

  1. 分类粗糙:简单的二分类使得每个维度的描述都较为粗糙,而人们容易对模糊的描述产生认同,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巴纳姆效应和波丽安娜效应。

  2. 信度效度问题:MBTI被认为测量学质量表现不佳,同一个人反复测量会有不同结果,并且很难测出真实人格,即信度和效度较差。

  3. 理论基础薄弱:MBTI的两位创始人都是非心理学专业出身,且从一开始就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在人群中反复试验和进行自圆其说的理论构建,带有民间科学的色彩。

然而,MBTI的流行并非没有原因:

  1. 分类认知:采用分类的方法,很好地满足了大脑对于有序信息的需求,符合人的类别化认知加工天性。

  2. 积极描述:MBTI将描述重点放在每个性格的闪光点,回避了负面的信息并提供了一些积极引导。

  3. 娱乐化传播:MBTI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娱乐化的传播方式,成为一种社交标签和流行文化。

04

结语

MBTI作为一种基于荣格心理类型理论的性格测试工具,虽然在科学性上存在诸多争议,但其价值不容忽视。它让心理学走下学术殿堂,进入大众视野,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认识和探索自我的工具,引发了一股自我认识热潮。然而,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待MBTI测试结果,将其作为了解自我的一个参考,而不是绝对标准。毕竟,人的性格是复杂多维的,单一测试难以全面反映个人特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