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患者为何暴饮暴食?
焦虑症患者为何暴饮暴食?
“我最近总是控制不住地吃东西,尤其是晚上,有时候吃到胃疼都停不下来。我知道这样不对,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小美(化名)在心理咨询室里,带着哭腔向医生诉说自己的困扰。
小美是一位典型的都市白领,工作压力大,时常感到焦虑。最近几个月,她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食物来缓解压力,尤其是在晚上,会不停地吃零食,甚至有时候刚吃完晚饭,又会继续吃。这种行为让她非常自责,却又无法控制。
小美的经历并非个案。在当今社会,焦虑和暴饮暴食已成为许多人面临的心理困扰和健康问题。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的身心健康。
焦虑与暴食:一种恶性循环
焦虑状态下的人往往会寻求某种方式来缓解情绪,而食物往往被用作一种情绪调节的工具。因为吃东西可以释放大脑中的多巴胺,从而产生短暂的愉悦感和放松感。因此,当人们感到焦虑时,他们可能会倾向于通过暴饮暴食来寻求情绪上的安慰和满足。
然而,这种行为却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焦虑感和心理压力,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正如小美所说:“我明明知道这样不对,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这种失控感又会引发更多的焦虑和自责,从而导致更严重的暴食行为。
情绪性进食:心理机制揭秘
情绪性进食是个体发展出来应对负面情绪的不良策略,是一种饮食失调行为。它通常是指用吃东西(尤其是暴饮暴食)来作为应对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比如很多打工人都会在周五下班后和同事朋友约个饭,大吃一顿,这就是一种放松愉悦的积极情绪导致的并不严重的情绪化进食。
情绪化进食并不是一个少见的问题,如果你曾:
- 在自己情绪不好、压力大的时候用吃东西来发泄;
- 在自己心情愉悦,或是完成了什么任务时用吃东西来奖励自己;
- 无聊的时候,明明不饿也想吃东西。
那就证明你有情绪化进食的情况。不过大家别太担心,并不是所有的情绪化进食都严重到需要治疗。
暴食症:一种需要重视的精神疾病
暴食症是一种饮食行为障碍的疾病,是进食障碍的一种。美国精神学会将暴食症定义为:反复发作的暴食症状并伴随着强烈的沮丧感,个体在进食时通常感觉失去控制,进食大量食物。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不由意志控制的强迫心理行为,是由情绪主导的。
暴食症的特征包括:
- 暴食发作之后,通常会带来负面情绪,如抑郁、焦虑等;
- 暴食症患者常常会在意他人的看法,通常会选择单独进食和处理食物残渣;
- 暴食症患者在意自己的外表,从而导致他们节食或过度运动;
- 暴食行为也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交生活和健康问题。
暴食症的危害不容忽视。饮食失调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和情绪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在美国,每52分钟就有1人死于饮食失调并发症。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标准死亡率为5.35%,也就是说,他们在患病期间死亡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中同等年龄的5倍多。
如何打破恶性循环
练习自我意识:当强烈的情绪出现时,先问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吃东西,还是一种应对机制。记下食物和情绪日记,写下你一天所吃的食物,以及你在进食前、进食中和进食后的情绪,这可以帮助你识别情绪相关的食物消费模式。
尝试其他压力管理工具:当你面对强烈的情绪时,找到不同的方式来应对是很重要的。给朋友打电话或发信息、洗澡、锻炼、冥想或散步以分散注意力等都有助于改善情绪化进食和健康。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你的情绪化进食干扰了日常生活,伴随着强烈的负罪感或羞耻感,寻求专业支持可能会有所帮助。要知道,你对饮食的感觉会受到很多无法控制的因素的影响(有时也是你意识不到的),社会环境和社交媒体中的种种信息都会向我们传达关于饮食和身材的焦虑。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正面临类似困境,请记住,这并不是你的错。它是一种可以通过专业帮助和自我调整来改善的心理状况。请给予自己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寻求帮助。记住,你并不孤单,总有人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你走出这段艰难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