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曾子:以“三省吾身”成就儒家传承大业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18:2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曾子:以“三省吾身”成就儒家传承大业

曾子是孔子最有成就的学生,他主编《论语》、撰写《孝经》、记述《大学》,并教育了孔子的孙子子思。曾子的成功源于其目标明确、反省能力和自控能力,他通过"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管理方式,最终成为儒家文化的正宗传承者。

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中,曾子的历史成就最大,他在文化传承工作上成果丰硕,成为儒家正宗的传承者。那么,曾子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在他的身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是什么?

最有历史成就的孔子学生

曾子名为曾参,是孔子的学生。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提到,曾子小孔子四十六岁。曾子生活在大约公元前505年至公元前435年,十七岁时和父亲曾点一起拜孔子为师。曾子二十七岁时,孔子去世,在孔子门下学习了近十年。


明人彩绘圣迹图册页——删述六经图。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专心整理古代文献,以诗书礼乐教育弟子。

《论语》中记载,孔子曾表扬过他的十位优秀学生,后人称他们为孔门“十哲”,“十哲”中并没有曾参。《论语》还记载了孔子对四个学生有过批评,其中一位就是曾参。孔子说曾参“鲁”。“鲁”就是鲁钝、迟钝的意思。在孔子眼中,曾参反应慢,不是一位灵敏的学生。也许孔子在世的时候,曾子显得鲁钝,才华并没有表现出来。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弟子三千。中国古人缺少严谨的数学思维,不习惯于精确统计,所以孔子有三千学生的说法,不一定可靠,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孔子有很多学生。在《论语》一书中,真正有名有姓记载下来的孔门学生,只有27人。《论语》中孔子不仅没有表扬曾子,还批评过曾子,但有趣的是,曾子最后却成了孔子学生中最有历史成就的一位。从曾子一生来看,虽然他表现出鲁钝、反应慢的样子,却并不是因为他本性笨,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小心谨慎、深思熟虑、大智若愚的人。看来圣贤如孔夫子,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就比较符合这个君子的标准。老师对他评价不高,他不生闷气,也不气馁,而是把批评当激励,沉默上进,最终有所成就。

为什么说曾子是孔子学生中最有历史成就的? 有以下理由:

一是主编《论语》。《论语》中记载了曾子的临终遗言。曾子去世时,离孔子去世已有四十四年,说明《论语》的编篡工作,在曾子去世前仍没有完成,也有曾子的弟子参与其中。多数学者认为,曾子及其弟子在编纂《论语》这部书中起了主要作用。

二是撰写《孝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曾子作《孝经》。《孝经》是由孔子传授,曾子撰《论语》和《孝经》,是儒家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部经典,都与曾子密切相关。


南宋·马和之《孝经图》。《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写道:“仲尼居,曾子侍”。

三是记述《大学》。关于《大学》的作者,学界意见不统一。宋代理学家朱意认为,《大学》是由曾子记述的孔子思想。

四是教育子思。曾子教育和影响了孔子的孙子子思,后来子思写成了《中庸》。孔子的儿子孔鲤先于孔子去世,留下子思这个未成年的孤儿。孔鲤死后第三年,孔子也去世了,那么小子思主要是谁在照顾和教育?据史籍中记载,孔子的学生中与子思有交往的,只有曾子,曾子是子思的老师。据说孔子在临终时,将失去了父亲的子思托孤给曾子。《论语》中曾子也讲到了托孤的事。曾子认为,身为君子,为人要可靠,要能让人信任,人能将小孤儿托付给他,即“可以托六尺之孤”。

今天我们讲的儒家的正统传承,就是从孔子到曾子,再从曾子到子思,再从子思到孟子。我们读到的儒家最有影响的经典,即宋代朱熹编辑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大学》《中庸》《论语》都与曾子有关系。可以说,曾子是儒家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韩非子》中说,孔子以后,孔子学生分为八派。学生中成就比较大的主要有三位,一位是子贡,他的成就主要是做生意和外交,还有可能资助了《论语》的编纂工作;还有一位子夏,他是儒家“西河学派”的主持人;再有一位就是曾子,他成就最大,曾子一派成了儒家正宗传承的一脉。

曾子的成功学,就在这三句话中

曾子这个曾被孔子批评为鲁钝的人,为什么最终取得了如此高的历史成就?原因就在这一讲的几句话中。从中可以看出,曾子是一位目标明确并有极强反省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人。

《论语·学而》第四章写道: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这几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我每天要三次反省我自己。为人谋事,是不是不够忠诚? 与朋友交往,是不是不讲信用? 老师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有没有很好去复习和实践?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有译为三次的,有译为多次的。从学术上看,两种译法都可以。但我认为,译为“三次”更好。为什么?如果有具体的反省次数的规定,例如规定自己每天早、中、晚三次反省,就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如果把“三”翻译成“多次”,就容易大而化之,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和约束性。曾子是一位反省和自控能力很强的人,所以这里的“三”译为“三次”更符合曾子的特点。


曾子被后世尊称为“宗圣”

“习”是多义词,有练习、复习、实践的意思。“传不习乎?”意思是,老师我们在第一讲中介绍过,传授的礼仪规矩,要经常操练:老师传授的学术知识,要时常复习: 老师传授的做人道理,要认真践行。

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人生就是以工作交换工作,以服务交换服务。只有忠诚于工作,全力以赴,事业才会有成。不忠诚于工作,就没有事业。曾子最大的“为人谋”,应当就是编纂《论语》和《孝经》,这是传播老师孔子的思想。同时曾子还教育孤儿子思,把他培养成一位思想家,这也是“为人谋”。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曾子特别看重“信”。人的合作能力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一个人如果说话不算话,不讲信用,就会失去朋友和合作者,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最终一事无成。曾子讲“信”,不仅是对朋友,对小孩子也这样。《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儿子跟在后面哭,妻子就对儿子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回家后,曾子就要去杀猪。妻子制止他说:“我那不过是骗小孩子的戏言罢了。”曾子说:“不能用戏言骗小孩子。孩子本没有知识,是从父母那里学知识,听从父母教育。今天你欺骗他,那就是教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孩子,孩子不信母亲,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于是就真的把猪杀了给孩子吃。

“传不习乎?”指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人生上升之路。

“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几句话讲的是做事讲忠心交友讲信用,学习讲练习、复习和实践。人生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向最重要的事。以忠诚于事业、取信于朋友为准则,随时自我反省,严格自我控制,这是成就大事业的普世准则。这样的成功学,古今中外都一样。

曾子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不仅表现在上面所说的做事、做人和学习上,更表现在他自己的人生安排上。大约在曾子五十岁时,齐国聘他为宰相,楚国请他为令尹,晋国拜他为上卿,曾子都拒绝了。庄子经学批判儒家,却赞美曾子,说他“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意思是天子不能把他当臣子,诸侯没法成为他的朋友。

不受权位诱惑,这也与曾子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有关。也许是因为他吸取了孔子政治上失意的教训,也许是经过反省,认为自己不适合当官,但更重要的是,他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要编好《论语》,写好《孝经》,传承好孔子的思想。这才是他真正的历史使命,所以他拒绝名利的诱惑,安静地、潜心地、全力以赴地去做文化传承的工作,这需要极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能力。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咬定自己的事业目标,按时反省自己,严格自我控制,这正是曾子取得人生成就的重要原因。

曾子留给我们的是三大能力的启示,即明确目标、反省自己、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能反省者,不能进步;不能自控者,难有成就。这就是曾子的伦理和成功学,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精神基因。

向曾子学习,请记住“忠”“信”“习”三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