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长河:从甲骨文到马王堆《养生方》的药酒文化
穿越历史长河:从甲骨文到马王堆《养生方》的药酒文化
药酒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从甲骨文中的"鬯其酒"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养生方》,药酒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对健康和长寿的不懈追求。本文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长河,探寻药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药酒之滥觞,其根源可追溯至华夏文明之曙光初现——甲骨文纪元,彼时其雏形已隐约现于古老文字符号之间。于中国近代史学领域,学者罗振玉于其大作《殷墟书契前编》中,赫然载有“鬯其酒”之记述,此书集罗氏所藏及多方搜集之甲骨拓片,成为探秘古代文明之重要典籍。
“鬯”字,蕴含祭祀之庄严与宴饮之欢愉,其所指,乃郁金与黑黍共酿之香酒。汉儒班固于其巨著《白虎通义》中,对“鬯”酒有精妙阐释:“鬯,集百草之香,郁金合酿而成。”郁金,今谓之郁金香,为珍贵药材,有化湿辟秽之效。由此可知,“鬯其酒”已初具药酒之特性,彰显古人药食同源、酒药相融之智慧。
然药酒具体酿造之术,则需追溯至更为遥远之时——公元1971年冬,马王堆汉墓之惊世发现,为中华酒文化宝库增添瑰宝。彼时,马王堆部队医院于施工中偶得古墓,揭开尘封两千余载之秘密。
1973年,马王堆三号墓发掘工作正式启动,一古代世界近乎完好地呈现于世人面前。墓室被白膏泥紧裹,几隔外界侵扰,珍贵文物得以千年不朽。于此奇迹之中,现存最早药酒工艺典籍——《养生方》重现人间,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养生方》以长56厘米、宽31厘米之丝帛为载体,书于篆隶间之古隶体,古朴流畅,透秦汉韵味。虽历经两千余载风雨,丝帛已呈褐色,文字亦残缺,但经专业人员精心修复,终被重新装裱,可辨识文字多达三千余,分二十七篇,为研究古代养生与药酒文化之珍贵资料。
《养生方》中,广涉治疗保养、养生补益等药方,更首次披露中国最早药酒酿制秘方。如《为醴》篇述:“制醴,取黍米、稻米……待稻醴熟,晨起适量饮之。”又如《为醪酌》篇言:“酿醪酌,以美酒三斗浸麦粒……醪成即可饮,亦可配醴酒煮菜。”虽记载简略,却勾勒古代药酒酿造之基本轮廓。
尤值一提者,《养生方》“醪利中”第二方,详述一种以漆(泽漆)、节(地节)、黍、稻、乌喙等原料精心酿制药酒之法。该方详述制作:“酿醪时,漆、节细斩各一斗,以水五浚煮沸取汁,以汁煮紫威。另取乌喙三颗、干姜五片炒焦,一并投入。”并述使用方法:“药材置罂中,覆以黍米,浇灌药汁与美酒十斗,封口静置,勿搅动。”及服用效果:“服后身痒,轻摩即解。持续百日,耳目清明、肢体强健,对疾病及偏瘫亦有疗效。”
综上所述,药酒作为华夏文化之瑰宝,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不仅承载古人对健康长寿之追求,更蕴含中华民族独特智慧与创造力。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