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婚闹致人伤残获刑,多地探索婚俗改革
低俗婚闹致人伤残获刑,多地探索婚俗改革
近日,CCTV今日说法报道的一起婚闹致伤案例引发广泛关注。在一场婚礼上,新郎小明(化名)在挣脱婚闹过程中不慎摔伤,造成右脚骨折,经鉴定为十级伤残。事后,小明将婚闹者之一告上法庭,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和参加婚闹的案外人均应各承担35%的责任,最终判决被告赔偿小明各项损失共计49924元。
这起案例并非个案。在另一起案件中,16岁的高中生小丽(化名)在担任伴娘时,遭到多名男青年猥亵,身心受到重创。涉案人员因强制猥亵妇女罪,被判处一到三年不等有期徒刑。这些案例揭示了婚闹陋习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也引发了公众对婚闹行为法律边界的深刻反思。
婚闹行为的法律边界
婚闹,作为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之一,原本意在热闹喜庆,表达对新人的祝福。然而,一些婚闹行为却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演变为对他人权益的侵犯。
从法律角度来看,婚闹行为可能涉及多个层面的责任:
民事责任
《民法典》第一百零九条规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第一百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一旦这些权益受到侵害,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侵权人可能需要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治安管理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情节严重,可能面临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刑事责任
低俗婚闹行为可能构成相关刑事犯罪,如强制猥亵、侮辱罪,故意伤害罪等。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婚闹者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面临更严厉的刑事处罚。
恶俗婚闹的现实案例
在现实生活中,恶俗婚闹的形式可谓五花八门,令人咋舌。例如,有人借闹婚之名实施强制猥亵、故意伤害等恶劣行为。在湖南常德的一场婚礼上,伴郎团用砖头砸碎玻璃翻窗进屋,随后一名老人用红绳套住新娘手腕牵着往前走,让新娘感到十分难堪。
在安徽亳州,周女士在担任伴娘时遭遇婚闹,一名男子强行将其抱住,并试图搜身。在河南安阳,郑先生的朋友在婚礼中被众人扒掉上衣,绑在树上,往身上喷酱油、醋。
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公序良俗,更可能触犯法律。正如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律师马丽红所言,很多婚闹行为充斥着恶趣味和强迫行为,不仅违背了公序良俗,情节严重的,还触犯了法律规定,越界的婚闹行为可能面临民事、行政甚至刑事法律责任。
遏制婚闹的有效措施
面对婚闹陋习,社会各界一直在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早在2020年,民政部就印发了《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重点整治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
各地积极探索治理举措,发布倡议书、将移风易俗写入村规民约、对“零彩礼”“低彩礼”家庭进行表彰或给予民生优惠政策等。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创建实验单位1806家,形成了国家、省、市、县齐抓共促婚俗改革的良好局面。
全国人大代表陈旺弟建议,治理高价彩礼要因地制宜,不但要出台制度,更要推进制度落实执行,党员干部要带头作示范、作表率,推动制度落地。同时,通过宣传栏、乡村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和线下群体活动等渠道,多作正反两方面宣传,给群众算经济账、讲明白理。
全国人大代表李保平则建议,遏制高价彩礼,政府部门要主动作为,担起红娘身份,搭建公益数字化平台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多交往、婚恋机会;进一步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让更多青年愿意返回农村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于莉提出,建立完善移风易俗落实机制,持续做好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引导。通过思想引导、榜样引领、制度引航,逐步转变公众观念,营造文明、健康的婚俗氛围。
倡导文明婚俗新风尚
婚闹陋习不仅伤害了当事人,也违背了婚礼应有的庄重和温馨。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婚闹不能说是陋习,低俗婚闹才算是陋习。正常的互动,文明有序,虽然有让人难为情的时候,但绝不会让人难堪,大家都可以理解。”
文明婚俗的推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通过法律手段明确婚闹行为的边界,让参与者知法守法;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和引导,转变公众观念,树立健康、文明的婚俗文化。只有这样,婚礼才能真正成为新人幸福生活的开始,而不是噩梦的源头。
让我们共同努力,告别婚闹陋习,倡导文明、健康、和谐的婚礼新风尚,让每一场婚礼都成为爱的庆典,而非侵权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