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出生率暴跌,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2025年出生率暴跌,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2023年,中国人口减少了208万人,其中出生人口仅为902万,比2022年少了54万人。这一趋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专家们认为,虽然短期内出生率可能会略有反弹,但从长期来看,中国人口将继续下降,这对经济将产生深远影响。
人口变化对经济影响
人口总量减少和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创新活力、产业发展等问题的影响方向并不必然。从国际经验看,在人口过千万的中高收入国家中,有17个出现过人口负增长,但其中只有6个国家的GDP增速在其人口首次负增长之后5年均值低于之前5年均值。
从供给看,劳动力只是生产函数中的一个要素,资本、技术、制度等对劳动力存在替代作用。人口减少和老龄化会减少劳动力数量,拉低经济增速,但劳动力稀缺性增加又将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加快机器替人,刺激人力资本投入,推动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从需求看,人口减少将降低住房、出行等需求,但老龄化也将增加医疗、养老等需求,人均收入提高同样会促进消费升级。人口是个长期慢变量,边际变化短期不会带来数量级的减少,规模效应这个中国当前最突出的竞争优势不会改变,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政策应对与未来展望
面对低生育率挑战,中国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例如,建立生育补贴制度,整合各种补贴形式,逐步提高补贴水平;提高基本生育和儿童医疗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包括制定产假、育儿假、陪护假、哺乳假法规和管理办法;加大个税抵扣力度,具体办法可以从提高抵扣的照护婴幼儿年龄和提高抵扣比例两方面着手;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增加普惠性服务的战略性投入。
同时,中国也在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例如,日本东京都政府宣布从2025年4月起实施“上四休三”工作制,允许员工每周工作4天,休息3天,以应对持续低迷的生育率。这一政策为中国提供了新的参考视角。
然而,实施“上四休三”政策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中国的工作文化与日本有所不同,改变现有的工作模式需要时间和文化的逐步转变。此外,仅仅通过调整工作制度来提高生育率可能效果有限,需要结合其他社会政策和文化变革。
结语
面对人口挑战,中国需要在应对人口变化的同时,更要注重人口高质量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增长,通过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口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