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PM2.5成分危害排名出炉:硝酸根盐居首,北方有机物更严重

创作时间:
2025-01-21 19:06:3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PM2.5成分危害排名出炉:硝酸根盐居首,北方有机物更严重

在过去的20年中,大量研究已经揭示大气PM2.5污染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性。但大气PM2.5是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混合物,目前尚需进一步探究哪些具体化学成分在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研究背景

自2013年中国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我国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全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由2013年的90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3年的30微克/立方米。尽管近十年我国的环境卫生政策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效,2023年的年平均污染浓度仍显著高于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发布的空气质量指南中推荐的5微克/立方米的安全限值。在相关环境卫生政策主要聚焦于降低PM2.5总体浓度的同时,对PM2.5的化学组分差异也应给予关注。大气PM2.5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化学物,各个化学组分对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不尽相同,且他们的排放源也存在差异。因此,对PM2.5中的关键污染物成分进行有针对性地监控可能更为有效地降低相关的健康风险。

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约为1.2亿,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约为460万人。空气污染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环境危险因素之一,全球约2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可归因于空气污染。在大气污染物中,细颗粒物(PM2.5)尤为关键,已有大量研究报道了PM2.5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然而,PM2.5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混合物,目前尚不明确哪些具体化学成分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确定PM2.5中的关键化学成分对于制定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至关重要,这将有助于更有效地降低空气污染对公共健康的影响。

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老年人口群体,而这一群体在空气污染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影响方面显得尤为脆弱。然而,PM2.5的不同化学成分与中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尚不明晰,特别是缺乏大规模且具有代表性样本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期暴露于PM2.5不同化学成分与中国老年人口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为此,我们利用了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的数据,该调查涵盖了466个县市区超过20万名参与者(图2)。


图2 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参与者地理位置分布

研究发现

在平均年龄为69.7岁的约22万名参与者中(52.4%为女性、6.1%为少数民族),PM2.5的平均暴露浓度为52.5微克/立方米,25.3%患有心血管疾病。图3中反事实分析显示中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归因于各PM2.5化学组分的比重排序为:硝酸根盐(NO3-) > 有机物(OM) > 铵根盐(NH4+) > 黑炭(BC) > 硫酸根盐(SO42-)。如果能将各PM2.5化学组分降低到理想浓度,各组分对应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潜在减少的比例分别是:硝酸根盐(15.5%)、有机物(13.5%)、铵根盐(12.8%)、黑炭(9.0%)、硫酸盐(7.4%)。


图3 中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风险归因于各PM2.5化学组分的潜在可降低百分比

分层分析(图4)表明,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上述五种化学组分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显著更强。此外,在女性或教育水平较低的受访者中,除黑炭以外的其他四种化学组分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关联也显著更强。


图4 PM2.5化学组分与中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的分层分析

在按省份进行的分析中(图5),中国北部和中部地区因PM2.5所致的心血管疾病负担最重,尤其是在天津(29.6%)、河北(28.8%)、北京(26.7%)、山东(25.9%)和河南(24.3%)等地区。在这些空气污染严重的北部和中部省份或直辖市中,有机物(OM)取代硝酸根盐(NO3-)成为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污染成分。例如,在天津,有机物和硝酸根盐的潜在可降低百分比分别为8.4%和6.7%;在河北,有机物和硝酸根盐的潜在可降低百分比分别为8.1%和6.8%;在北京,有机物和硝酸根盐对应分别可降低8.1%和6.4%。


图5 各省因PM2.5化学组分导致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潜在可降低百分比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22万老年人进行调查数据分析,提出了各PM2.5化学组分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归因比重排序。我们期望未来能够制定出针对特定PM2.5化学组分及其排放源的环境卫生政策,以此更精准和有效地减轻对中国居民的健康负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