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加冠到插笄:解读中国古代成人礼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35:0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加冠到插笄:解读中国古代成人礼

在中国古代,冠笄礼是重要的成人礼俗,标志着男子和女子正式步入成年阶段。本文将详细介绍冠笄礼的具体仪式、程序及其文化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成人礼俗。

古代男子的冠礼

《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这表明男子在20岁时要举行冠礼,也称为加冠礼。冠礼源于原始社会的成丁礼,到周朝时演变成冠礼。刘向在《说苑·修文》中提到:“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古时候,少儿都留长发,行冠礼时,要把长发盘成发髻,称为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称为加冠。由于20岁男子的身体还未完全发育强壮,因此又称为弱冠。天子、诸侯为了早日执掌国政,常常会提前举行冠礼,传说周文王12岁就举行了冠礼,成王15岁也举行了冠礼。后世的民间则在15岁至20岁之间举行冠礼,各地有所不同。清朝中期以后,冠礼常常被安排在娶妻前数日或一日举行。

古人非常重视冠礼。《礼记·冠义》中提到:“冠者,礼之始也。”举行冠礼首先要用占筮的方式挑选吉日,选定出席冠礼的来宾。行冠礼前,冠者必须斋戒,沐浴更衣,以表达对成长的期待、对礼仪的敬畏,借此营造仪式的神圣感和庄重氛围。

冠礼一般在家庙中举行,由父亲主持。如果父亲已去世,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的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面前完成冠礼。冠礼最重要的程序是,由一位德高望重的主宾给受冠者加冠。一般加三次:首加缁布冠,用黑麻布做成的帽子;次加皮弁冠,用几块白鹿皮缀合制成的帽子;三加爵弁冠,这种冠前小后大,红中带黑,多用极细的葛布或丝帛做成。第三次加冠,加的是官员帮助国君祭祀时的服饰,表示有了参加祭祀的权利。这是一般士人的冠礼。若是诸侯,其冠则为四加,即在士冠礼三加的基础上再加玄冕;若是天子,其冠则为五加,即在诸侯冠礼四加的基础上再加衮冕。每次加冠,主宾都要向受冠者致祝词,受冠者要向父母、主宾表示感谢。

《礼记·冠义》中还提到:“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行冠礼后,再由主宾给受冠者取字,这是冠礼的又一重要内容。通常取字称“伯某甫”,“伯”或为“仲、叔、季”,视排行而定。取字以后,受冠者脱下加冠时所穿戴的衣帽,换上玄色的礼服、礼帽,内往见兄弟姊妹,外拜见在乡和退休乡居的官员及族长、乡先生等。这些拜见,都是要表明受冠者已是成人,可以出仕做官、居家立业、生儿育女了。

冠礼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至清末。但仪式有简化的趋势,如秦汉以后,某些地区加冠次数有一加、二加的情况;宋朝以后,某些地区不宴请宾客,仅在本家或自家范围内进行。清末民初,由于西学东渐,冠礼逐渐没落而消失。

古代女子的笄礼

《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这表明女子在15岁时要举行笄礼,也称为插笄礼。笄,即簪子。插笄,即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用一块黑布包住,用簪插定发髻。自周朝起,贵族女子在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15岁,所以古代女子15岁称为及笄。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可以至20岁行笄礼。

古代笄礼的程序与冠礼大致相同。行笄礼前,要用占筮的方式确定日期和参加笄礼的宾客,参礼者为贤良而有礼的女性,其中有替受笄者加笄的主宾一人。

笄礼也在家庙中举行。由受笄者的女性家长主持。中心环节是加笄,由主宾为受笄者加笄三次,同时换衣服三次: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细布带;再加发簪、曲裾深衣;三加钗冠,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佩绶等饰物。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子成长的过程。每次加笄易服,主宾都要向受笄者致不同的祝词,而受笄者要向父母、主宾等表示感谢。

主宾还要为加笄的女子取字。礼成之后,表示受笄者已经成人,受笄者要向宾客、父母等行揖礼。举行笄礼以后,受笄的女子还要系缨,表示已经许嫁。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以及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领。

未许嫁的女子,至迟20岁行笄礼,较之前者,有所不同:不邀请宾客参加仪式,由家中的妇人来执礼;在笄礼结束之后,受笄者要去掉发笄,恢复未成人时的发式,依然是孩童装扮,且暂不取字,等到婚嫁时取字。

举行冠礼、笄礼的意义

冠礼、笄礼对于年轻人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首先,举行冠礼、笄礼可以激励年轻人承担起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这种仪式的举行,表明受冠、受笄者懵懂无知、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从此过去,正式进入成人世界,提醒他们树立成人意识,引导他们在心理上从幼稚走向成熟,以成年人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去扮演全新的人生角色,进而树立起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只有这样,才会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逐步承担起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其次,举行冠礼、笄礼可以帮助年轻人树立尊敬长辈的伦理意识,学会感恩。冠笄仪式在家庙举行,以告慰祖先在天之灵,这就表现出对先祖的崇拜和尊敬;冠笄仪式的基本程序,处处体现着尊重他人、谦恭待人的思想;殷切的祝词,体现着长辈对受冠、受笄者的教诲和期望;揖谢的礼节,体现出受冠、受笄者对长辈的尊敬和感恩。

但是,冠笄礼的举行,赋予青年男女的社会性成人身份,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男子在行冠礼之前,与女子在行笄礼之前,所受教育有较大的不同。男子在十三岁时,就要学习礼乐,诵读诗经,练习韶舞;年纪稍长,则要练习象舞,掌握射箭御马之术。女子在十岁之后,就不能出闺门,要学习柔顺、听从教诲,学习纺纱织布,学习女红缝纫,观察祭祀之礼,懂得各种礼数。这就从行为修养、语言谈吐、穿衣打扮、生活操作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男子行冠礼之后,就表明了获得结婚生育、参加祭祀和参与政治活动等权利;而女子行笄礼,就意味着承担了结婚生育、伺候丈夫和照顾舅姑等义务,有着明显的不同。

冠笄礼是古人进入成人阶段所必需的礼仪,其教化功能不仅对走向成年的人,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作用,而且对家庭的和美,社会风气的健康、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课后练习

解释下面各段中关于冠笄礼俗的文字。

  1.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 后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史记·周本纪》)

  3. 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刘知几《史通·自叙》)

  4.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 (宋庭棻)生五女,皆聪惠,庭棻始教以经艺,既而课为诗赋,年未及笄,皆能属文。(《旧唐书·后妃传》)

  6.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7. 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才姿惠丽。父宝爱之,欲占卜于清门,而世族鄙其寒贱,不屑缔盟,所以及笄未字。(《聊斋志异·胭脂》)

  8. 老者便对布库里雍顺道:“小女伯哩年将及笄,如蒙不弃,愿附姻好。”(蔡东藩《清史演义》)

课后练习答案

  1. 冠者,20岁左右刚行冠礼的男子。此为曾皙讲述自己从事教化工作的志向。

  2. 既笄,行笄礼后,即女子成年。此为关于褒姒的传说:后宫有一女童,碰到一只神鳖而受孕,成年后生一女婴,女婴被扔弃,后有人将她献给周幽王,成为幽王的宠姬。

  3. 弱冠,20岁。说的是自己20岁参加殿试进用于朝廷,得以遂愿专心研究史学。

  4. 写近有孙昌胤行冠礼遭人非议的事。作者以此作类比,针对当时为师者皆受责难的社会现状,阐明“独为所不为”的危害,表明自己不敢接受韦中立的拜师请求。

  5. 年未及笄,不到15岁。宋庭棻生了五个女儿,都很聪慧,在父亲的悉心培养下,都在15岁前写得一手好文章。后唐德宗把宋氏五姊妹悉召入宫中。

  6. 既加冠,行冠礼以后,即成年以后。宋濂讲述自己成年以后刻苦学习的经历。

  7. 及笄,到了15岁。说的是胭脂因为出身寒贱,到了15岁还未许嫁,未取字。

  8. 年将及笄,快到15岁。老者说的是希望将自己快到15岁的女儿伯哩许配给布库里雍顺(传说中满族爱新觉罗氏的祖先,清朝建立后,被尊为清始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