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尿酸不只是“五宝”:中医调理与饮食指南
降尿酸不只是“五宝”:中医调理与饮食指南
近年来,高尿酸血症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患病率超过10%,其中5%~12%的人群会发展成痛风。高尿酸血症不仅会引起痛风,还会增加慢性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尿酸水平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降尿酸食材及其作用机制
菊苣、栀子、葛根、桑叶、百合:传统“降尿酸五宝”
菊苣:含有生物碱,能有效降低尿酸。其生物碱成分可以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尿酸的生成。
栀子: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能促进尿酸排泄。栀子中的活性成分可以调控尿酸盐转运蛋白的表达,减少尿酸重吸收。
葛根:利尿排湿,其中的葛根素既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又能促进尿酸排泄。葛根素的降尿酸作用与苯溴马隆类似,且具有较强的抗炎效果,可以缓解痛风发作时的关节肿痛。
桑叶:养肾利尿,有助于尿酸排泄。桑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促进肾脏对尿酸的排泄。
百合:养肝养肾,利尿消肿。百合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改善肾脏功能,促进尿酸排泄。
新发现的降尿酸食材
芹菜:富含芹菜素,这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显著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作用类似降尿酸药物别嘌呤醇。国外已有以芹菜籽为主要成分的痛风保健品。
樱桃:富含花青素,能通过抑制尿酸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来降低血尿酸水平。研究表明,每天饮用樱桃汁可使痛风急性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
芒果:芒果苷可以降低肝脏黄嘌呤脱氢酶水平,抑制肾脏尿酸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其降尿酸机制与苯溴马隆相似。
荷叶:荷叶碱属于生物碱类化合物,既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又能促进尿酸排泄,还具有肾保护作用。
中医调理与饮食建议
中医调理方法
辨证施治:高尿酸血症在中医辨证中主要分为湿浊内蕴证和脾肾不足证。湿浊内蕴证表现为血尿酸升高、肢体困重、大便黏滞等;脾肾不足证表现为血尿酸升高、乏力倦怠、腰膝酸软等。治疗上分别采用平胃散合五苓散和四君子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单味中药:土茯苓、虎杖、姜黄、黄柏、黄芩、葛根等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虎杖、萆薢、栀子、车前草等可调控尿酸盐转运蛋白的表达。
代茶饮和药膳粥:茯苓葛根粥、木瓜粥适用于湿浊型;绿豆苡仁粥适用于湿热型;参苓山药芡实粥适用于脾肾不足型。
饮食调理原则
限制高嘌呤食物: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海鲜、畜肉等高嘌呤食物,选择低嘌呤膳食。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新鲜蔬菜每天摄入不少于500g,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水果每天摄入200~350g,优先选择富含维生素C的樱桃、草莓等。
保证充足饮水:每天饮水量2000~3000mL,维持尿量大于2000mL。可选择白水、柠檬水、淡茶、无糖咖啡及苏打水。
控制体重:超重肥胖会增加高尿酸血症风险,建议将BMI控制在18.5~23.9kg/㎡,腰围男性小于90厘米,女性小于85厘米。
规律运动:餐后1小时运动,每次30分钟,每周5次。避免剧烈运动,痛风急性期以休息为主。
限制酒精摄入:禁饮啤酒、黄酒和白酒,红酒是否增加血尿酸水平仍存在争议,建议少喝。
科学烹饪:少盐少油,清淡膳食。推荐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烹调油不超过25~30g。减少油炸、煎制、卤制等烹饪方式。
定期监测:急性期每周检测一次尿酸水平,慢性恢复期每月检测一次,饮食控制良好、无症状者每3~6个月检测一次。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食材具有一定的降尿酸作用,但整体效果较弱,仍处于进一步研究阶段。它们可以作为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辅助治疗,但不能代替常规的药物治疗。同时,还需要结合自身身体情况,如伴有糖尿病、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进食上述食材时还需考虑自身病情。
高尿酸血症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和中医调理,结合必要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尿酸水平,减少痛风的发作,降低并发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