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提升识字率,繁体字保留文化基因
简体字提升识字率,繁体字保留文化基因
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由来已久。有人认为繁体字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人则主张简体字更符合时代发展。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实用性和文化传承等多个角度,全面探讨繁体字与简体字的优劣。
关于繁体字和简体字的问题,很多粉丝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粉丝主张一味摒弃,把它们当作旧时代留下的糟粕,觉得影响时代进步了;也有的书法爱好者觉得:只有繁体才能更好表达字义和体现美感。在此我们不做定论,且先做讨论。
楷书诞生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历史到今天,楷书经过了一个不断简化的过程。最大的变化,便是繁体转变为我们熟悉的简体。
在楷书中,有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区别。你看下图,“凤、兴、爱、论”的繁体与简体,是不是差别蛮大?
繁体字和简体字对照
汉字从古至今,不断简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更大力推行简化字。因此,我们如果读古书的话,会看到很多繁体字,但在今天的图书中,则是以简体字为主。
也许你要问,繁体字和简体字,哪个更好?
回答这个问题真麻烦!我先问你一个问题吧,世界上有没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不好”呢?
战国时代有一位哲学家,叫庄子。他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什么意思呢?是非对错,从来不是绝对的,要看在什么样的角度上理解。
就书写方便来说,当然是简体字好!书写方便简捷,效率也高很多。
为什么要追求书写效率呢?
文字,是为社会应用服务的,一种好写、好认的汉字,当然更受欢迎。
简化,是贯穿汉字发展的整体规律。从甲骨文开始,汉字就在不断简化了。在新中国简化汉字的过程中,汉字专家们在简化字时尽量做到有所依据。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今天的简体字里,只有0.26%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完全新造的,其他简化字都有历史来源。比如说繁体字中的“爲”在简体字中写作“为”,但实际上,“为”的写法在王羲之的书法中就已经出现了(如下图)。
王羲之简写为字
中国古人在写字的时候,会进行自发的简化。因此,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简体字是今人随随便便造出来的,它们其实是历代古人追求书写便利的智慧结晶。
新中国推行简化字后,汉字好学好认,其一大好处便是扫盲。
你听说过扫盲这个词吗?
扫盲,就是扫除文盲。在古代,知识是奢侈的,只有少数的读书人才会写字,大多数老百姓根本没机会接受教育,更不认字,这样的人被叫作“文盲”。你能想象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中国大约80%的人都是文盲吗?你能想象文盲的生活吗?我有一次出国旅游,就体会了文盲的痛苦。吃饭点菜,菜单上都是不认识的洋文,随手叫了几个菜,那叫一个难吃……
点菜还是小事,不认识字,老百姓就会被人欺负,被人骗,整个社会更毫无平等可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下了很大的力气扫盲,教那些不认字的老爷爷、老奶奶识字。扫盲,用的就是简体字,因为它好学啊!
有的汉字简化得非常精妙,比如我们讲过的“龟”字。它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就相当烦琐,繁体字写作“龜”,来自小乌龟的侧面象形,也很难写,一不小心就会写错。但简化成“龟”之后,笔画清晰,一目了然,而且和小乌龟的样子还是很像!这个简化的写法其实也是唐代就已经有了,下图中间便是颜真卿写的简写龟字。
龟字不同写法例举
介绍了简体字的好处,那繁体字呢?
如果你想要了解汉字的历史、汉字的文化,就需要掌握繁体字的知识。在繁体字中,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汉字的历史脉络。要知道,简化字也是有副作用的,那就是会导致汉字字义丢失、汉字的历史源流断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教学生掌握汉字的道理,都忽视了汉字源流的讲解,对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也不怎么清楚,导致我们只能机械地记忆汉字。今天,我们越来越重视汉字的历史,还有它背后的道理了,在学汉字的时候,也会注重汉字历史和汉字字理。前期我们就讲了很多汉字从金文篆书到楷书的演变过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主页找出来看。
总之,简体字方便使用,繁体字保存历史,二者各有所长。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踏踏实实地用简体字,再了解一下繁体字的知识,加深对汉字的理解,这就足够了。但是对于书法工作者或者是文字学研究的人,学习和搞懂繁体字还是很重要的。或者说让书法艺术去承载繁体字的传承也是一个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