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指南
食品安全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指南
幽门螺杆菌:胃部健康的“隐形刺客”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在人体胃部强酸环境中存活的细菌,它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密切相关,甚至与胃癌的发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最新数据显示,在我国约有50%~60%的人群,即大约7亿至8.4亿人正受到幽门螺杆菌的侵扰。
传播途径:当心这些感染渠道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口-口传播:这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幽门螺杆菌可通过胃-食管反流进入口腔,存在于唾液、牙菌斑、龋齿以及反流呕吐物中。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接触,如亲吻、共用餐具、分享食物等都可能成为传播途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不良的喂养习惯,如口对口喂食、咀嚼食物后喂食婴幼儿,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粪-口传播:幽门螺杆菌会随粪便排出体外,从而污染食物和水源。如果饮用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健康人饮用或食用后就可能被感染。
医源性感染:在医疗操作中,如胃镜、口腔、牙科治疗等,如果使用的医疗器械未经严格消毒,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这些人需要特别警惕
12岁以下儿童: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12岁前,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发人群。这与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接触、共用餐具、分享食物等习惯有关。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常伴随心脑血管和其他系统疾病,或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导致免疫力相对较弱,因此成为幽门螺杆菌的易感人群。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对于已经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如消化性溃疡患者,其胃部黏膜受损,抵抗力降低,因此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显著增加。据统计,这类患者的感染率高达70%~90%。
预防措施:这些细节不容忽视
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接触食物、饭前饭后、上厕所后等情况下,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同时,注意口腔卫生,养成餐后刷牙或漱口的习惯,定期更换牙刷并消毒牙杯。
餐具消毒:家庭应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处理。可选择高温煮沸消毒(将餐具完全浸入沸水中煮沸20分钟),或使用蒸汽柜进行蒸汽消毒(温度达到100℃时消毒5-10分钟)。
分餐制与公筷公勺:在家庭或集体用餐时,建议采取分餐制,每个人使用独立的餐具和碗盘,避免食物交叉污染。同时,增强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识,避免直接用手触摸食物。
食品安全:避免食用受污染的食品和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尤其是在旅行或外出就餐时要格外注意。尽量少吃辛辣、酸性、油炸等刺激性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健康生活方式:适量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对于婴幼儿,要避免口对口喂食,使用专用餐具。
感染后的注意事项
如果不幸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除了及时就医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饮食调整: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进食,减轻胃部负担。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高酸及酒精等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增强免疫力。
生活调理: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规律作息,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被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他家庭成员应及时接受检测和治疗,同时避免共用茶杯、毛巾、牙刷杯等,防止感染的传播和复发。
定期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家庭聚集的现象,建议家庭成员定期进行相关检查。目前,我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了“四联疗法”(四种药物联合治疗)作为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经验性治疗方案。疗程10-14天,根治率可达90%左右。
幽门螺杆菌虽然可怕,但通过科学预防和及时治疗,我们完全有能力将这位“隐形刺客”拒之门外。让我们从日常小事做起,共同守护胃部健康,享受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