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氢乙酸钠:食品防腐界的隐形守护者
脱氢乙酸钠:食品防腐界的隐形守护者
2025年2月8日起,一种常用的食品防腐剂——脱氢乙酸钠,将在面包、糕点等食品中被禁止使用。这一变化引发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广泛关注。那么,脱氢乙酸钠究竟是什么?它在食品工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为什么又要禁止使用呢?
脱氢乙酸钠:食品防腐界的“隐形守护者”
脱氢乙酸钠,又名脱氢醋酸钠,是一种白色或近白色结晶性粉末,低毒、无臭,易溶于水。作为新一代食品防腐保鲜剂,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广谱抗菌性:对霉菌、酵母菌、细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尤其对酵母和霉菌的抑制效果更佳。
适用范围广:不仅适用于酸性环境,还能在pH值4-8的范围内有效发挥作用,比传统的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防腐剂适用范围更广。
使用量少:一般用量仅为0.03%-0.05%,就能达到良好的防腐效果。
稳定性好:耐光耐热,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不会分解,也不会随水蒸气蒸发。
这些优点使得脱氢乙酸钠在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它被允许用于黄油和浓缩黄油、腌渍的蔬菜、面包、糕点、预制肉制品、熟肉制品、复合调味料、果蔬汁(浆)等12种食品中,最大使用量在0.3g/kg—1g/kg不等。
安全性之辩:从“低毒”到“禁用”
尽管脱氢乙酸钠具有诸多优点,但其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多项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高剂量和长期摄入脱氢乙酸钠可能带来以下健康风险:
神经系统影响:可导致呕吐、乏力、运动失调、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代谢影响:能引起体质量、进食量和其他生长指标明显降低,以及抗凝血作用。
生殖发育毒性:可能导致仔代体质量降低及抑制骨骼发育。
肝肾功能影响:长期高剂量摄入可能对肝脏、肾脏产生不良影响。
然而,这些研究结果都是基于“长期”“反复”“大量”摄入的条件下得出的。对于正常饮食中偶尔摄入含有脱氢乙酸钠的食品,专家表示无需过分担忧。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指出:“人们日常吃进去的量,还不足实验中发现的有害量十分之一。”
新规出台:平衡安全与需求
既然脱氢乙酸钠在合理使用范围内是安全的,为什么还要禁止使用呢?这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消费量增加:随着烘焙食品消费量的增加,人们通过面包、糕点等食品摄入的脱氢乙酸钠总量也在增加。为了降低潜在风险,需要重新评估其使用限量。
技术替代:目前已有多种替代防腐剂可供选择,如丙酸及其钠盐、钙盐,以及山梨酸及其钾盐等,这些替代品在安全性上更有保障。
国际趋势:美国FDA已撤销部分食品中脱氢乙酸钠的使用许可,日本和韩国也对其使用范围进行了严格限制。我国此次调整也是为了与国际标准接轨。
新标准并非完全禁止脱氢乙酸钠的使用,而是对其使用范围进行了调整。自2025年2月8日起,脱氢乙酸钠将不得用于黄油和浓缩黄油、淀粉制品、面包、糕点、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预制肉制品、果蔬汁(浆)等7类食品。同时,腌渍蔬菜中的最大使用量也将从1.0g/kg降至0.3g/kg。
未来趋势:天然与安全并重
此次对脱氢乙酸钠使用范围的调整,反映了食品工业发展的新趋势:
追求天然:消费者对“清洁标签”越来越重视,倾向于选择不含人工添加剂的食品。
安全至上:即使是对传统认为“低毒”的添加剂,也要不断审视其安全性,确保公众健康。
技术创新:食品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安全、更健康的防腐解决方案。
脱氢乙酸钠的“退场”并不意味着食品防腐就失去了“守护者”。事实上,食品工业正在积极探索更多天然防腐剂,如乳酸链球菌素、纳他霉素等,这些天然防腐剂不仅安全性更高,还能满足消费者对“天然”成分的需求。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需要在食品工业需求、消费者健康和监管政策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于消费者来说,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知识,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既不过分恐慌,也不掉以轻心,才是最明智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