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情绪陷阱:用理智脑驯服本能与冲动
克服情绪陷阱:用理智脑驯服本能与冲动
今天咱们继续聊聊,理智脑要如何与本能脑、情绪脑的进行更好地协调,从而使得自身充满理智,而不是陷入情绪陷阱和本能困境。
首先,这种控制其实很有难度,在《认知觉醒》字一书中,作者提到:
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我们的大脑里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细胞,而本能脑和情绪脑拥有近八成,所以它们对大脑的掌控力更强。同时,它们距离心脏更近,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可以优先得到供血,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极度紧张时往往会感觉大脑一片空白,这是因为处于最外层的理智脑缺血了。
我们还记得自己学生时代考试前的时候,重要的不再是再去死记硬背一些公司定理,而是要调节心情、放下包袱,就是尽量不要让自己紧张,否则真就会出现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原来就是因为理智脑缺血了。书中还继续指出:
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看起来很低级,但它们掌管着潜意识和生理系统,时刻掌控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调控着呼吸、心跳、血压……因此其运行速度极快,至少可达11 000 000次/秒,堪比当今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个人计算机;而理智脑的最快运行速度仅为40次/秒。
这么看理智脑的运行速度远低于本能脑和情绪脑,但这块作者的数据我觉得还是不太严谨的,关于所谓的运行速度,书中提到的每秒11,000,000次的数值并没有科学依据。大脑的神经元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相互通信,这些过程的速度可以非常快,但是用次/秒这样的单位来量化是不合适的。大脑的信息处理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速度、信号传递的方式、以及神经网络的整体组织结构等。
至于理智脑的运行速度,将其描述为每秒40次同样缺乏科学依据。认知过程涉及复杂的神经活动,其速度和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注意力、经验、记忆和当前的心理状态等。在神经科学领域,研究人员更倾向于使用如反应时间、同步性、连接模式等概念来理解大脑的工作方式。
但我们如果不去如此抠科学的严谨性,作者的论述也没有错,简化的大脑模型:本能脑和情绪脑,确实要反应快些,比如遇到危险,马上躲避,这就是本能反应;遇到生气的事情,情绪发作,这是杏仁核在起作用;而生气时,先深呼吸三秒,再处理,就是因为理智的处理速度要满足情绪,所以要给它三秒钟时间来思考,让理智重新占上风。
在《认知觉醒》中,作者指出本能脑和情绪脑在原始社会那就是目光短浅和即时满足,在那个时代,人类还没有站在食物链顶端,所以每天都是为了生存而抗争,这两个竟然成了优点,而人类技术的发展速度是远快于大脑的进化速度的,曾经的这两个优点,现在变成了缺点,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演变成了:
在现代社会,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来代指它们显然更加贴切。避难趋易——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喜欢在核心区域周边打转,待在舒适区内逃避真正的困难;急于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句话总是反复提及:“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知道并不代表做到,理智脑虽然知道,但是大脑的主要部分确实本能脑和情绪脑,还需要让理智控制好他们俩,让他们去做。这么看来,理智脑本身就是小弟,却要管理两位老大哥,难度可想而知。那应该如何才能管理好呢?我也赞同作者的观点:
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理智脑要与本能脑和情绪脑结盟,利用知识给他们好处,怎么理解,既然本能脑避难趋易,我们利用理智先把宏大的目标拆分为一个个小目标,小到不费力就能做好,就比如我现在安心地坐在地铁上,写着这些文字,每天几百字,也没啥压力呀。而面对情绪脑的急于求成,凡事希望立刻看到成果,我们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方式,每日打卡,朋友之间互相组队挑战,获取称谓,像我经常用的一款时间管理工具——iHour,就通过设立微习惯,比如每日读书,每日写作等,积累称号,收集怪兽图鉴。这样慢慢地,习惯就是越做越熟悉,从理智脑转化到了本能脑和情绪脑的部分,成了一种自然而来的下意识动作,理智就成功地影响了本能和情绪两个老大哥,并让他们也变好起来了。
掌控情绪化,掌控本能,也就能让自己每天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