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七星公园:北斗七星山、栖霞古寺与桂海碑林
桂林七星公园:北斗七星山、栖霞古寺与桂海碑林
七星公园位于桂林市,由七星山、栖霞寺、七星岩和桂海碑林等景点组成,是一座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
七星山位于漓江东岸,距离市中心仅1000米。它由普陀山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与月牙山的玉衡、开阳、瑶光三峰组成,海拔高度依次为265米、255米、248米、245米、255米、241米和250米。这七座山峰的山尖几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普陀山和月牙山一东一西,相互连属,分布如同太空中的北斗七星,因此得名七星山。山体面积达51.5公顷,以岩石众多、洞穴奇特而著称。除了著名的七星岩外,还有元风洞、玄武洞、白鹤洞以及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园则汇集了桂林的奇石名木,苍劲挺拔,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是,这里保存了500余件隋唐以来的石刻。
栖霞寺
栖霞寺位于城东七星岩下的寿佛洞前。唐代时名为栖霞寺,明万历年间重建时改名为寿佛寺(庵)。南明时期,浑融和尚对寺庙进行了扩建,恢复了原有的名称。当时的寺庙建筑宏伟,结构精巧,包括山门、大雄宝殿、准提阁、韦驮殿、阿难殿、环碧堂、修竹亭、白莲池、放生池和回廊等设施。
浑融(161—1708年),本姓张,湖南沅州人,自小学习文武。因不满明朝的腐朽统治,在衡州出家,法名本符。崇祯末年来到桂林,居住在普明庵。南明时期,他与抗清名将瞿式耜、张同敞等人常聚于此,讨论国事。出于忧国忧民之心,他曾投奔抚粤将军刘起蛟部,出谋划策抗击清兵。衡州失守后,他回到寺庙担任住持。翟、张二公牺牲后,他仗义收尸,并在寺北建二公祠,常在此诵《浩气吟》;在寺南建听月亭,以表达对明朝的思念之情。后来,寺庙在战火中全毁,仅存山门及其遗址。现住持已修复部分建筑,可供进香。
七星岩
七星岩又名栖霞洞、碧虚岩、仙李岩,位于漓江之东普陀山腹。根据地质考察,这里原是一段地下河道。由于地壳运动,河道上升露出地面,形成岩洞。在成为岩洞之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溶解石灰岩,并不断在洞内结晶,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从1000多年以前的隋唐时期开始,七星岩就已经开发。宋人罗大经在《游南中岩洞记》中,对游七星岩有一段记述:“列炬数百,随以鼓吹,市人从之者计以千数。”七星岩有各种题刻120多件,以唐宋居多。
岩洞长约1100米,宽处达50米,最高处20米。洞分上中下三层,现在供游览的是中层,分为六个“洞天”,游程800多米,最宽处43米,最高处27米,洞内恒温约为20℃。岩洞雄奇深邃,瑰丽多姿,有象人、象物、象兽;有如海外奇谈、历史故事、童话世界般的意境,形神皆备,栩栩如生,被誉为“神仙洞府”。
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桂海碑林
桂海碑林位于市区月牙山襟江阁西50米处,亦称凌空洞。洞口向西,深6米,宽5米。在厚约2米的文化堆积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市区七星公园月牙山瑶光峰南麓,由龙隐洞、龙隐岩两处石刻组成。此处“壁无完石”,碑刻如林。共有石刻220余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件、民族关系等。形式有诗词、曲赋、铭文、对联、图象等。书体楷、草、隶、篆俱全。年代最早的,是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张浚、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宋碑有130多方,著名的《元党藉》碑,反映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是国内现在唯一完整的一块,史料价值很高。《平蛮三将题名》碑,记录了宋朝狄青、余靖平定侬智高反抗朝廷的史实。梅挚的《龙图梅公瘴说》,尖锐指出当世“民怨神怒”之源,在仕宦群中普遍存在的“五瘴”,而“仕者或不自知,乃归咎于土瘴,不亦谬乎”!郭沫若读后,赞为“梅公瘴说警人心”。石曼卿(延年)《饯叶道卿题》28字,笔法坚劲,是传世稀品。米芾、程节《赠、答诗》,朱颜、章岘、方信孺以及明人周进隆、清人谢启昆的题诗,都有较高艺术水平。清康熙四年(1665年)所刻阳线观音像,线条精细,面容丰满,髻堆上有三个小头像,额间有一只小眼睛,嘴唇上还有两撇胡须,形象十分奇特。清人所书“佛”字,糅书、画为一体,匠心独具,颇有价值。龙隐岩左侧现已增建碑阁,展出历代文化名人歌咏桂林山水的诗词曲赋以及题榜、铭记的碑刻和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