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补贴的新风向
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补贴的新风向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的重要战略部署,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补助标准等政策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背景与意义
我国人多地少,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必须不断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和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抓手,其核心目标是提高农田的稳产高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中央财政强化资金政策保障,今年农业生产相关资金已经下达,支持实现全年农业生产开门红。将加大资金投入,指导地方用好2023年底增发的2249亿元国债资金,高质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灌区改造提升等项目;提高补助标准,将中央财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亩均补助标准由1300元提高到2400元,同时取消地方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
实际效果与存在问题
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上,项目区农民的农业收入因生产条件改善而增加。以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为例,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坚持推广以秸秆覆盖还田、少耕免耕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农田平均每公顷玉米产量由2万斤增产到2.6万斤。
然而,高标准农田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西部部分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由于规划不合理,投入偏低,对运营管理的重视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正逐步偏离正轨,建设标准严重“缩水”,已然有沦为形式主义重灾区的危险。
推动乡村振兴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例如,哨冲镇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1100万元,涉及拖竜黑、大小海科、落水洞3个片区,高标准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为全镇粮食产量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未来展望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和科学的管理机制。下一步,应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分区、分类、分标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有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同时,要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管护办法,督促指导地方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资金,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工程管护机制。鼓励各地利用专业化、社会化等力量因地制宜建立管用有效的管护模式,探索发挥保险等专业机构优势,提高管护水平,持续发挥高标准农田效益,做到建一块、成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