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磷虾捕捞跻身全球前列,年产量超60万吨
中国南极磷虾捕捞跻身全球前列,年产量超60万吨
南极磷虾,被誉为“海上金矿”,是全球生物量最大的单一种群,蕴藏量高达数亿吨。近年来,中国在南极磷虾捕捞领域异军突起,目前年捕捞量已超过6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15%,仅次于挪威。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海洋渔业的快速发展,也折射出全球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复杂局面。
从零到全球第二的突破
2009年,中国首次派出两艘大型远洋渔业拖网船赴南极作业,当年捕捞量为1956吨。此后,中国在南极磷虾捕捞领域持续发力,截至2023年底,累计捕捞总量已达60多万吨。目前,山东省已成为中国南极磷虾产业链的佼佼者,拥有完整的磷虾加工产业链,产品涵盖冻南极磷虾、南极磷虾粉、南极磷虾油等多种形式。
技术与管理的双重挑战
尽管发展迅速,但中国在南极磷虾捕捞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装备技术方面,中国目前使用的大多数捕捞船是从国外购入的替换船或改造船,捕捞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这导致国产南极磷虾粉出油率低、质量差、成本高,多数只能用于饲料行业。
在管理方面,中国南极磷虾产业存在监管标准不完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例如,南极磷虾油终端市场主要集中在凝胶糖果剂型,而软胶囊剂型因受限于药品和保健食品范畴,推广受限。此外,由于南极磷虾油是新食品原料,不能宣传功效,甚至宣传营养成分也存在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市场推广。
国际合作与竞争并存
在全球南极磷虾捕捞领域,中国与挪威等国既竞争又合作。挪威阿克海洋生物公司(Aker BioMarine)作为全球磷虾油行业的领军者,通过数字化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策略,与中国企业展开了良性竞争。在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Aker展示了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捕捞作业的创新成果,同时也强调了与中国在海洋资源利用和健康营养品开发领域的合作潜力。
生态环境保护的全球责任
南极磷虾不仅是重要的海洋资源,更是南极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气候变化和过度捕捞对其生存构成威胁,进而影响整个南极食物链。科学家呼吁在南大洋建立更多海洋保护区,以保护磷虾及其生态系统。作为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的成员国,中国积极参与相关保护工作,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在南极磷虾捕捞领域的发展将面临更多挑战。如何平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如何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这些都是中国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南极磷虾的可持续开发不仅关系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更关乎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