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团队开发“返祖”疗法,单次注射治疗高尿酸血症
北理工团队开发“返祖”疗法,单次注射治疗高尿酸血症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黄渊余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为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带来新希望。该研究通过“返祖”策略,成功将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的血液尿酸浓度维持在正常水平,为临床上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和新方法。
研究背景:高尿酸血症已成为“第四高”
近年来,高尿酸血症患者呈明显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据统计,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预计到2030年,中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病人数或将达到2.4亿人。高尿酸血症不仅会导致痛风、尿酸肾病等疾病,还易引起高血压、慢性肾病等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目前,降尿酸药物主要有三类:减少尿酸生成的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增强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丙磺舒)以及促进尿酸分解的药物(如普瑞凯西、拉布立酶)。然而,现有治疗药物在安全性、有效性和长期治疗时的患者依从性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局限,研究和开发安全性、有效性俱佳的新型降尿酸药物成为临床上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的迫切需求。
创新研究:利用“返祖”策略实现突破
黄渊余教授团队基于“返祖”策略,设计并制备了一种高效递送mRNA并表达尿酸酶的脂质纳米颗粒体系(mUox@iLAND)。该体系的核心是重新激活人体内失活的尿酸酶基因,恢复尿酸酶活性,从而将尿酸转化为易溶于水的尿囊素,实现尿酸的高效排泄。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体内mRNA表达及分布实验,证实了自主研发的可电离脂质分子A1-D1-5具有优异的核酸递送能力。进一步的肝脏切片分析显示,脂质纳米颗粒iLAND能够主动靶向肝实质细胞,而非通过被动清除作用进入其他肝细胞。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团队还自主建立了一种新的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该模型的血尿酸浓度可在数周内稳定维持在高水平。实验结果显示,mUox@iLAND在两种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中均表现出良好的降尿酸效果和安全性。
临床意义:单次给药实现长效治疗
与市面上需每日口服的降尿酸药物不同,mUox@iLAND经单次静脉注射后,可主动靶向到肝实质细胞并重新表达尿酸酶,将尿酸转化为易溶于水的尿囊素,从而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并维持在健康水平。这种治疗方式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专家表示,随着脂质纳米颗粒递送技术、mRNA序列优化技术的不断改进,该药物的有效作用时间有望进一步延长,患者用药频率将进一步降低。这一突破性研究为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改善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治疗现状,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基金的资助。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在站博士后张萌洁博士、已出站博士后Abid Hussain博士,通讯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黄渊余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