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别超30分钟,多项研究揭示午睡时长健康风险
午睡别超30分钟,多项研究揭示午睡时长健康风险
“中午不睡,下午崩溃”是许多人的口头禅。然而,最新研究发现,这看似惬意的午睡习惯,竟然可能暗藏风险!
2023年4月,《肥胖》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午睡时间过长与肥胖风险显著相关。研究发现,与不午睡的人相比,午睡超过30分钟的人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41%,特别是腰围、空腹血糖和血压方面。而午睡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人,则没有发现明显的代谢健康风险。
这一发现与2025年1月发表在《肥胖》杂志上的另一项研究相呼应。该研究分析了1278名超重或肥胖成年人的数据,发现午睡习惯与遗传倾向相互作用,影响肥胖风险。虽然总体来看,午睡遗传倾向评分(Siesta-PGS)与肥胖无直接关联,但高遗传倾向且经常午睡的人,肥胖风险反而更低。
为什么午睡时间要控制在30分钟?
30分钟这个时间点似乎成了午睡的“黄金分割线”。多项研究都指向了这一结论:
2024年6月,《欧洲神经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高血压患者,午睡不能超过30分钟,长时间午睡增加中风的风险。与午睡1~30分钟相比,午睡31~60分钟与中风风险增加27%,午睡超过60分钟与中风风险增加37%。
2023年《睡眠健康》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表明,经常午睡的人大脑总容量更大,相当于脑容量衰老减缓2.6~6.5年。但这种益处似乎只在适度午睡时才能体现。
2021年发表在《综合精神医学》上的研究显示,规律的午睡可以预防老年痴呆,提高思维敏捷性。但过度午睡反而可能增加痴呆风险。
午睡不当,危害不止肥胖
除了增加肥胖风险,长时间午睡还可能带来其他健康隐患:
增加死亡风险: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公布的研究发现,对于那些每晚有充足睡眠的人来说,每天不超过1小时的短暂午休有助于心脏健康,但是午睡时间超过1小时,死亡风险增加30%,心血管患病风险增加35%。
增加痴呆风险:2022年一项刊发在《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杂志上的研究发现,午睡和大脑衰老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关系。日间小睡时间越长、次数越多,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就越高。
增加中风风险:2023年,爱尔兰国立大学研究人员在《神经病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显示,与不午睡相比,午睡时长超过1小时,中风风险增加1.88倍。
增加心律不齐患病风险:2023年,西班牙学者在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与白天小睡时间<30分钟/天的参与者相比,睡眠时间≥30分钟/天的参与者发生房颤的相对风险显著增加90%。
如何科学午睡?
既然午睡时间如此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科学午睡呢?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控制时长:最佳午睡时间应控制在20~30分钟,最长不超过1小时。这样既能补充精力,又不会影响夜间睡眠。
选择合适的时间:尽量在正午前后进行午睡,因为此时是身体最容易进入放松模式的时间段。
创造良好的环境: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可以使用眼罩和耳塞帮助入睡。
注意姿势:理想的午睡姿势是平躺或侧卧,避免趴着睡或坐着睡,减少血液循环受阻和神经压迫的问题。
保暖措施:午睡时盖上薄毯,防止因体温下降引发感冒或其他不适。
饭后不要立即午睡:医生建议,吃过午饭后,尽量在阳光下散步遛弯10~20分钟,疏解饭后的饱腹感,促进消化,给胃提供一点休息的时间,然后再午睡。
午睡后按摩:午睡后宜慢慢醒来,突然惊醒会导致血压波动,引起头晕等症状。睡醒后可以进行简单的按摩。比如,在面部进行干洗脸的按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按摩后,颈部、腰背部能得到较好的舒缓,让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苏醒”过来。
保持规律:午睡最好安排在下午早些时候,以免影响夜间睡眠。同时,保持规律的午睡习惯,有助于调整生物钟。
结语
午睡,这个看似简单的日常习惯,竟然隐藏着如此多的学问。30分钟,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健康的分水岭。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调整午睡习惯,远离“沙发土豆”的命运,拥抱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