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人抱怨巴比肯中心,就像面对家里那个怪到爆的亲戚——伦敦的几个“古怪建筑”
伦敦人抱怨巴比肯中心,就像面对家里那个怪到爆的亲戚——伦敦的几个“古怪建筑”
从被昵称为酸黄瓜的“圣玛丽艾克斯30号大楼”,到被提名最丑建筑赏的“阿塞洛米塔尔轨道塔”,再到MVRDV为期半年的地景作品“大理石拱门之丘”,谈到伦敦特定几栋建筑,热爱历史的英国人们总是充满意见。然而,以上这些建筑都只能说是褒贬不一,这篇文章想讲的是那些尽管被说成是丑到不行,但又被政府列为值得保存的建筑。
#01:巴比肯中心 Barbican Centre|1982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达志影像
我很喜欢听伦敦人抱怨巴比肯中心,很像是春节时逼不得已面对家里那个怪到爆的亲戚,尽管外人对它颇多称赞,但自家人总有一种“哎呀说些啥呀它真的超不正常呀”的心态涌上来。
1982年巴比肯中心建起时,伦敦人可以说是哀鸿遍野,这些丑陋的野兽派建筑是要毁灭伦敦到什么地步呢?野兽派建筑,或称粗犷主义建筑,其名词源于法语的混凝土“beton brut”,并由英国建筑师Alison & Peter Smithson发扬光大,他们也是伦敦著名国宅“罗宾汉花园社区”(Robin Hood Gardens)的建造者。
这些野兽派建筑以混凝土与钢材混合建造,展现出素材原始的美感,但也因为其庞大的体积和灰沉沉的外观备受讨厌,查尔斯国王尚为王储时,就曾公开批评英国另一个野兽派建筑Tricorn Centre是“一坨发霉的大象粪便”。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达志影像
而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巴比肯中心,是由Chamberlin, Powell and Bon设计,在二战被炸毁的废墟之上重新盖起的城市开发计划,彰显出城市未来生活的幻想。因此不仅用时兴的建筑风格,还体现与文化相偎的生活规划。全区不仅有画廊、温室、剧场,同时还是伦敦交响乐团和BBC交响乐团的据点,旁边的巴比肯公寓大厦也提供给人居住。
虽被说成是1960年代糟糕科幻片的场景,但巴比肯中心出乎意料受到欢迎,房屋长期供不应求,《路德探长》(Luther)中魅力十足的疯女人Alice Morgan便为居民之一。2001年,巴比肯中心因其建筑规模、整体性与设计被政府列为二级建筑,但是2003年伦敦人将其票选为城市中最丑的建筑,展现出对此抱怨到底的决心。
#02:劳合社大厦 Lloyd's Building|1986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达志影像
1986年落成于Bank Station附近的劳合社大厦,是建筑大赏普利兹克奖得主Sir Richard Rogers的代表作,整座建筑光是走在街道上,都会产生被其光芒攻击的错觉。
不过或许并非错觉,毕竟这座建筑以大量玻璃帷幕、不锈钢、铝与金属包裹构成,阳光洒下时化身金光巨塔。而为美观与最大化内部空间,将通道和电梯都设计在建筑之外,仿佛内脏袒露般,一如Sir Rogers另一间知名的建筑巴黎蓬皮杜中心,也毫不意外地在伦敦激起近似巴黎的反弹,甚至被唤作“钢铁怪物”。
要说服保守的劳合社采用和蓬皮杜中心的设计并不容易,何况劳合社的要求是,他们想要一座能持续到下一个世纪的建筑,并且要满足他们不断变化的需求。而建筑师交出的最终成果,被认为展现了高科技的未来感,但是也同时回应如钟表般优雅的传统文化工艺。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达志影像
但是伦敦人就是不买账,认为这建筑真是丑死了,整个建造过程舆论攻击铺天盖地而来,而当时建筑开幕时,与会的女王开口问了Rogers:“你觉得自己陷入困境了吗?”他回答是的。女王却告诉了他一个小故事:
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的建筑师Sir Christopher Wren花了30年才完成教堂,过程间人们对此议论不断,因此他干脆在工地建造起20英尺高的藩篱,避免任何人看到教堂。女王说,尽管如今我们觉得圣保罗大教堂已经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那个时代建造这样的建筑还是有风险的,但这也是为什么它很棒。
而劳合社大厦也在竣工25年后就因为是“公认当代最关键的建筑之一”被列为一级建筑,着实破了纪录。
#03:塔桥与大笨钟|1894、1859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达志影像
除了圣保罗大教堂外,也有些指针性的历史建筑也被当时的人们讨嫌。别看塔桥(Tower Bridge)如今俨然是伦敦的象征,1894年它在泰晤士河畔矗立起来时,可是饱受伦敦人各种批评与责难。其实塔桥的内部是以钢构为主,但表面上覆满装饰华丽的花岗岩石,这是维多利亚时代新哥特式建筑的特色。
不过这样的风格在当时却被认为是廉价又招摇,完全衬不上一旁的泰晤士河,甚至被公开在报纸上说是有“一股微妙的笨拙感”和“斑驳丑陋”。
另外一个是被维多利亚时人嘲笑超惨的大笨钟(Big Ben),虽然很多人都误以为大笨钟是中世纪的遗迹,但它其实是在1859年才建成。当时因为19世纪前半一场惨烈的火灾烧毁了旧的西敏宫,因此才以当时流行的,再一次,维多利亚时代新哥特式风格建造而成的华丽钟楼。
整座钟楼的外墙以沙色的安斯顿石灰岩打造而成,同时繁复地装饰着红白玫瑰、苏格兰蓟、三叶草、韭菜花、石榴与百合花等分别代表不同历史与王权的象征。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钟,还在长年累月成为英国的象征。
只是维多利亚人说它什么?说它长得无聊、说它的钟声让人毛骨悚然。
诸如塔桥和大笨钟都被轮番批,我想估计建筑后辈们也可以放宽心,谁知道过了数十年后,是否也成为城市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