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传承并重,紫砂大师谢强的艺术之路
创新与传承并重,紫砂大师谢强的艺术之路
谢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以其近40年的艺术实践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在紫砂艺术领域树立了独特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屡获大奖,还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创新与传统的完美融合
谢强的艺术创作之路,始于对传统紫砂工艺的深入学习。他师从“顾脉徐门”的紫砂名手徐元明,后又拜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门下深造。在扎实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谢强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致力于将传统文化意蕴注入紫砂壶中。
在创作“秦时明月”壶时,谢强没有简单地将诗句刻在壶上,而是深入思考“明月”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深意。他将宝剑设计成一条从侧面环绕壶身的装饰绶带,用段泥、绿泥等做出不同颜色的纹饰,表达“化干戈为玉帛”的寓意。这种创新性的设计,不仅展现了谢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他对紫砂艺术的独到见解。
独特的工艺创新
在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上,谢强同样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他巧妙运用“双弧线弯泥条”技法,解决了石瓢壶型等锥度较大器型的制作难题。针对紫砂异形器的成型方式,他创新了燕尾型条泥、“V”型开槽等技法。在高难度提梁壶的制作中,他通过调整提梁的长短比例和曲直走势,解决了因重力和收缩导致的变形问题。
这些创新性的工艺技法,不仅提升了紫砂壶的制作效率和成品率,更为紫砂艺术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2023年,谢强主持的“紫砂技艺创新与文化融合表达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充分体现了其在紫砂工艺创新方面的卓越成就。
代表作品赏析
谢强的代表作“秦时明月”壶,以独特的设计语言,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壶身造型简约而富有张力,一条宝剑形的装饰绶带环绕壶身,巧妙地将“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边塞意境融入紫砂壶中。通过段泥、绿泥等不同颜色的泥料搭配,作品呈现出丰富的视觉层次,表达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寓意。
另一系列代表作——古代茶席系列,更是展现了谢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兵马俑为元素的“秦风茶席”,体现了秦的气势磅礴;吸收汉代漆器艺术元素的“汉风茶席”,凸显了汉代文化高雅端庄的特点;模仿唐宫金银器设计的“唐韵茶席”,再现了繁华富丽的盛唐气象;借鉴宋代名瓷的“宋韵茶席”,则反映了宋代崇尚的简约之美。
艺术理念与传承
谢强认为,紫砂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他强调:“如果只是照着传统器型复制或者稍加改变,做出来的紫砂壶肯定也不愁销路。但是从长远看,制作这种缺少艺术创造性的作品,对行业发展没有推动作用。”这种对艺术创新的坚持,正是谢强能够在紫砂艺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关键。
除了在艺术创作上的追求,谢强还十分注重紫砂艺术的传承与人才培养。他出版了《紫砂品鉴》《紫砂艺术》《紫砂工艺》等多部著作,并担任国家级课题《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江苏陶瓷》执行主编。在教学方面,他不仅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紫砂艺人,还积极推动紫砂艺术走进校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这门传统艺术。
作为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宜兴紫砂陶)、中国陶瓷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和大师资源优势,将培育人才的范围从在校学生拓展到乡村艺人,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谢强的艺术成就和贡献,不仅体现在其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精神上,更在于他对紫砂艺术文化的传承与推广。通过他的努力,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为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