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破获30亿跨境赌博案,透视“好人变坏”社会之困
江苏破获30亿跨境赌博案,透视“好人变坏”社会之困
2024年,江苏法院审理的一起重大跨境赌博案件震惊全国。这个被称为“双龙网络赌博犯罪集团”的组织,自2015年起在菲律宾成立,通过互联网开设赌场,非法获利高达30余亿元,参赌人员涉及我国20多个省市。这个案件不仅揭示了犯罪集团的庞大和狡猾,更引发了人们对“好人变坏”现象的深思。
在这个案件中,许多原本普通的人,因为各种原因走上了犯罪道路。他们中有负责推广的,有负责客服的,有负责技术的,甚至还有负责财务的。这些人中,不乏曾经的优秀员工、技术骨干,甚至是家庭的顶梁柱。是什么让他们走上了这条不归路?是贪婪?是无知?还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性格、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在《犯罪与改造研究》中,一篇关于罪犯改造动力的实证研究指出,罪犯的改造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内在动力(如悔罪意识、自我实现需求)、外在压力(如法律制裁、社会舆论)和社会支持(如家庭关爱、社区帮助)。这个研究为我们理解“好人变坏”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个人层面来看,一些人可能因为心理缺陷、道德沦丧或一时的贪念而走上犯罪道路。但从社会层面来看,经济压力、教育缺失、社会不公等都可能成为犯罪的诱因。正如一位犯罪心理学家所说:“犯罪行为是个人与社会互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个人的道德问题。”
那么,一旦“好人”变成了“坏人”,他们还有可能变回“好人”吗?答案是肯定的。在江苏法院的十大典型案例中,有一个案例特别值得关注:一名曾经的电信诈骗犯,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积极改造,最终获得了减刑。这个案例说明,即使是最严重的犯罪分子,也有可能在适当的改造和引导下重新做人。
如何让“坏人”变回“好人”?这需要一套系统的社会治理体系。以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为例,检察机关正在探索建立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制度,通过专业化社工组织的介入,提供心理辅导、行为矫正等服务。这种做法不仅关注犯罪行为本身,更重视犯罪背后的社会原因,体现了社会治理的智慧。
对于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和罪犯改造同样重要。《犯罪与改造研究》中提到,社区矫正执法司法一体化新模式正在实践中探索,通过构建具有现代本土意蕴的罪犯会见社会治理体系,帮助罪犯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些措施都体现了社会治理的温度和智慧。
然而,要真正减少犯罪,预防永远比惩治更重要。这需要我们从源头抓起,通过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环境。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一个充满机会和希望的社会,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犯罪。”
“坏人改过自新如同黄河水清。”这句话道出了人性转变的艰难与珍贵。在当今社会,我们既要严厉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也要给予犯罪分子改过自新的机会,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这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命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黄河水清”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让每一个迷失的灵魂都有机会重新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