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体无完肤”:垓下之战与项羽的悲壮结局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19:2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体无完肤”:垓下之战与项羽的悲壮结局

公元前202年,垓下,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正在上演。汉军统帅韩信指挥40余万大军,从四面八方围攻项羽的10万楚军。这场战役不仅是楚汉争霸的转折点,更是一个成语的诞生之地——“体无完肤”。

在韩信的指挥下,汉军采取了四面包围的战术。他们不仅切断了楚军的粮道,还利用楚歌动摇楚军军心。夜幕降临,四面楚歌响起,楚军士兵们听到熟悉的乡音,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家乡。军心开始动摇,士兵们纷纷逃散。

项羽在营帐中听到楚歌声,意识到局势已万分危急。他连夜召集部下商议突围,但此时楚军已陷入兵少粮尽的绝境。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项羽只能选择坚守营地,等待时机。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详细记载了这一幕:“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段描述生动展现了项羽在绝境中的悲壮与无奈。

在与虞姬诀别后,项羽率领800余骑趁夜突围。然而,汉军紧追不舍。项羽一路且战且退,最终在乌江边只剩下28骑。面对汉军的重重包围,项羽自刎而亡,一代霸王就此陨落。

“体无完肤”这个成语,正是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对这场战役的记载。原文写道:“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这段惊心动魄的描述,展现了项羽在绝境中的英勇与无奈。他虽然斩将刈旗,但最终还是难逃覆灭的命运。他的身体被汉军的利刃砍得“体无完肤”,成为了这个成语最原始的出处。

“体无完肤”最初用于形容身体受伤严重,后来逐渐演变为比喻遭受重大打击后的惨状。这个成语不仅描绘了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的悲壮景象,更成为了后世形容人在面对重大挫折时的常用语。

项羽的故事,尤其是垓下之战和“体无完肤”的典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则在《夏日绝句》中表达了对项羽的敬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体无完肤”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让我们记住了那个英勇善战却最终自刎乌江的西楚霸王,也让我们明白了在面对重大挫折时,那种彻底崩溃的感觉。这个成语,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成为了中华民族语言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