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赖正催生“焦虑的一代”:专家警告与应对之道
手机依赖正催生“焦虑的一代”:专家警告与应对之道
2024年,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乔纳森·海特在其新书《焦虑的一代》中发出警告:过度依赖手机正在引发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数量不断上升。海特认为,社交媒体和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正在重塑孩子们的童年,使他们成为“焦虑的一代”。
数据背后的危机
海特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平均每天在屏幕上花费近7个小时,其中包括玩电子游戏、浏览社交媒体或观看视频。这种过度使用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对心理健康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2015年Common Sense的一份报告显示,青少年平均每天在屏幕上花费近7个小时(不包括学术和家庭作业),其中包括玩电子游戏、社交媒体或色情网站上观看视频。即使当这些青少年,看上去是坐在教室里、吃一段饭,或者与他人交谈,他们相当一部分注意力都在担心社交媒体上发生的事情。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程度也在不断下降。海特通过挖掘更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数据,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焦虑患病率、以及抑郁症(感到悲伤、空虚、绝望)的激增,主要集中在Z世代。
手机依赖的四大危害
海特指出,过度使用手机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造成了四大危害:
社交剥夺:社交媒体反而削弱了孩子与社会、他人的联结。调查显示,青少年大量使用智能手机后,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急剧下降,面对面交谈、同伴玩耍的机会更少。相比过去,今天孩子的空闲时间,更可能是独自坐在卧室里,无休止地消费其他人的内容,玩数小时的网络游戏,或者发布自己的内容,等待其他人点赞或评论;到2014年,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女孩每周在社交媒体网站上花费超过 20 个小时。
上瘾:社交媒体和视频游戏利用多巴胺释放机制,使青少年难以抵抗诱惑。未成年人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成熟,更难控制这种冲动。
注意力分散:社交媒体的无止境干扰,容易损害青少年的专注和思考能力,影响自我控制和抵抗诱惑的能力发展。
睡眠不足:社交媒体使用量与睡眠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诞生后,青少年的自然睡眠模式发生了变化,普遍开始出现晚睡。
家庭与社会的应对之道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海特提出了以下建议:
限制使用时间:家长应与孩子一起制定明确的手机使用规则,设定每日使用时长上限。
延迟接触年龄:建议高中前不使用智能手机,16岁前不使用社交媒体。
学校禁用:学校应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鼓励更多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
增加户外活动: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线下活动,培养多元兴趣。
政策干预:政府应出台相关法规,要求社交媒体公司对用户年龄进行核实,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
中国的行动与探索
在中国,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推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组合拳”。相较于原有的青少年模式,此次升级推出的未成年人模式,是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一个重要“增量”,即在不影响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正常服务和使用的前提下,为未成年人提供一种新的、更加安全的上网途径,供用户选择使用。
指南创新未成年人模式保护措施,推动时间、内容、功能等“三大优化”。时间管理方面,未成年人模式允许用户对每日上网时长进行总量限制;内容建设方面,首次提出分龄推荐标准,优先展示适龄内容;功能安全方面,在保障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合理限制诱导沉迷功能,推动便捷性和安全性双提升。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互联网在扩展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容易诱发沉迷风险。为此,指南主要从时长和功能两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沉迷措施。一是设置推荐时长,针对不同年龄段用户分别推荐了每日上网总时长,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二是控制风险功能,指导企业及时修改可能造成沉迷的内容、功能和规则,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外链信息内容风险。
结语
手机依赖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它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未来。正如海特教授所言,这是一场需要集体行动的战役。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帮助他们远离焦虑,重获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