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金园之夜:潍坊非遗春晚民俗大赏
梦金园之夜:潍坊非遗春晚民俗大赏
2025年1月4日晚,“梦金园之夜”2025潍坊非遗春晚《何以潍坊》在潍坊大剧院上演。这场以“何以潍坊”为主题的非遗春晚,通过音诗画组合的形式,将潍坊的非遗文化、历史底蕴和民俗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潍坊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风筝:潍坊的“城市名片”
说到潍坊,不得不提的就是风筝。潍坊被誉为“世界风筝都”,风筝制作技艺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据记载,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制作的“木鸢”是潍坊风筝的雏形。到了明清时期,潍坊风筝制造业逐渐兴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如今,潍坊风筝已发展出板式、硬翅、软翅、筒子、长串五大类别,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超20亿元。
年画:记录中国民居与社会生活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潍坊另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这种流传于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的传统民间版画,以其制作方法简便、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而著称。每年春节年画题材都会更换一次,许多新思想、新事物出现之后,马上就能够在年画中反映出来,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杨家埠木版年画还间接地记录下了中国民居和民间社会生活的情况,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杨家埠木版年画乡土气息浓厚,制作工艺别具特色,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木刻版画三大产地,2006年5月20日,杨家埠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剪纸: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在潍坊,剪纸艺术同样源远流长。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方圆耗时近一个月,创作出了“二十四节气”主题剪纸作品。她将每个节气的自然特征、民间风俗与精美的剪纸艺术相结合,用“精微剪纸”技艺展现了四季更迭的美丽景象。作品中最小的蝴蝶仅有拇指指甲大小,充分展示了潍坊剪纸艺人的精湛技艺。
武术:传承千年的尚武精神
潍坊武术源远流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孙膑拳。这种古老的拳术不仅体现了潍坊人的尚武精神,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5潍坊非遗春晚的舞台上,来自当地武馆的老师们展示了孙膑拳的精髓,一招一式间尽显武术的魅力。
吕剧与茂腔:戏曲艺术的璀璨明珠
吕剧和茂腔是潍坊地方戏曲的两大代表。吕剧《板桥县令》以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为原型,展现了其为民请命、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茂腔《红高粱》则以潍坊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为蓝本,用独特的戏曲形式演绎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传奇故事。这两种戏曲形式在潍坊非遗春晚的舞台上交相辉映,展现了潍坊戏曲艺术的勃勃生机。
非遗春晚:展现城市文化魅力
2025潍坊非遗春晚《何以潍坊》以“风起潍水”、“逐光而生”、“向美而行”三个版块,通过舞蹈、音乐、戏曲、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将潍坊的非遗文化、历史底蕴和民俗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演出阵容以潍坊本地艺术院校和市直部分演艺单位为基本演出团队,包括潍坊学院舞蹈与音乐学院学生、艺术剧院的专业演员、传承传统武术的武馆老师、中小学师生、社区民间文艺表演队的文艺骨干,以及风筝、武术、花毽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共20多个单位、300余名演员参演。
这场晚会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对潍坊民俗风情的一次全面展示。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潍坊,一个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的潍坊。正如晚会主题“何以潍坊”所表达的那样,正是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塑造了潍坊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