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新疗法攻克幽门螺旋杆菌
中国科大新疗法攻克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常见的胃部致病菌,我国成年人感染率高达40%-50%。长期感染已被认定为I类人类致癌物。目前,临床治疗Hp感染的标准疗法(即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都依赖口服抗生素。然而,这种对口服抗生素的依赖也导致临床标准疗法面临两个重要挑战:一是Hp的抗生素耐药性导致临床治疗的失败率和复发率逐年升高,二是口服抗生素会导致对宿主生理健康至关重要的肠道菌群发生失衡。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阳丽华课题组开发了一种纳米颗粒介导的超声动力疗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介导这种超声动力疗法的纳米颗粒由已被批准用于临床的成分组成,且在该疗法中具有双重功效:即便在没有超声的情况下,它也能有效中和空泡细胞毒素A这一由Hp分泌的关键毒力因子;当与符合超声医疗设备使用标准的超声暴露剂量相结合时,它能通过产生活性氧来杀灭Hp,为解决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提供了可能。
在感染Hp的雌性小鼠模型中,这种超声动力疗法在减少胃部感染方面与标准三联疗法效果相当。值得一提的是,与基于抗生素的临床标准疗法不同,这种超声动力治疗不会对肠道微生物群产生显著负面影响,除了上调乳酸杆菌这种广泛应用于酸奶和益生菌制品的有益菌的小鼠肠道水平。
在安全性评估方面,这种超声动力治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展现出了不同的影响趋势:在治疗后的48小时内,它们均未对小鼠的肝肾功能或整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表现出短期内的安全性。然而,在治疗后长达12周的观察期内,这两种疗法对于关键抗炎蛋白质——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的水平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标准三联疗法显著提高了小鼠血清中的IL-1RA水平,而超声动力疗法则未对其产生显著影响。
这种超声动力疗法有望成为Hp感染抗生素疗法的有效替代方案,其额外优势包括去除空泡毒素A、保护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以及可能避免抗菌素耐药性。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博士生刘涛,通讯作者为阳丽华副教授。该项目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