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5G智慧农业示范项目落地,无人化农场实现亩产1300斤
江苏:5G智慧农业示范项目落地,无人化农场实现亩产1300斤
江苏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智慧农业和物联网应用更是走在前列。从苏州的5G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到淮安的物联网育苗基地,再到仪征的“无人化”农场,江苏正用科技力量重塑传统农业,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智能、高效。
智慧农业的江苏样本
在苏州高新区通安现代农业园,江苏省首个5G-A通感一体化现代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已经落地。这个项目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精准监测作物生长情况,为生产管理者提供大量田间数据支持。据园区负责人介绍,这一技术的应用预计能减少20%的人工成本。
在淮安市淮安区苏嘴镇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物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育苗、种植的各个环节。育苗中心的全自动播种线每小时可以完成600多盘播种任务,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通过物联网系统,技术人员在手机上就能实时监控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实现智能化控温。
“无人化”农场的崛起
在仪征市陈集镇现代农业园区,200亩的稻麦轮作核心区已经实现了全程智能化管理。园区的现代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大屏上,各田块的环境数据实时更新,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控制灌溉、施肥等作业。园区党支部书记陈朝云表示,2024年这里的小麦亩产达到800-900斤,水稻亩产达到1300斤,真正成为了“吨粮田”。
昆山市陆家镇的“无人化”农场则配备了智能育秧工厂和运秧流水线。在这里,无人机自动巡田,智能农机完成旋耕、播种、收割等作业,粮食收获后直接通过运粮车送到烘干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长三角智慧农业研究院的工程师耿博健介绍,这些智能化装备不仅让生产作业更加便捷高效,还能节约成本300元/亩,亩均增产50斤左右。
核心技术驱动产业升级
江苏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5G通信和遥感技术:实现精准监测和数据采集
- 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优化生产管理和决策
- 无人驾驶农机:提高作业效率和精度
- 大数据平台:支撑智慧化决策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江苏各类“无人化”农场拥有智能农机数量3643台套,2024年开展“无人化”作业330余万亩次。全省粮食生产耕种管收等主要环节的无人化农机作业可节约成本300元左右,亩均增产50斤左右,减药5%左右,促进粮食增产增效。
未来展望
尽管江苏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智能装备的投入成本较高,人才短缺等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步降低,这些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江苏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未来,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应用,江苏现代农业园区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