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九成麦苗长势良好,科技助力打好越冬“保卫战”
河南:九成麦苗长势良好,科技助力打好越冬“保卫战”
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冬季农田管理直接关系到夏粮丰收和全年粮食产量。当前,全省小麦已进入越冬期,各地正紧抓关键时期,科学开展冬季田间管理,为来年粮食丰收奠定基础。
良好的播种基础与面临的挑战
2024年麦播期间,河南全省农田土壤墒情总体较好。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介绍,由于10月中旬的全省性降雨,底墒充足,绝大多数麦田实现了适期播种,小麦出苗齐、全、匀,一、二类苗占比近九成,麦播基础和出苗质量为近年来较好水平。
然而,冬季气候趋势显示气温整体偏高,冷暖起伏显著,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这导致部分麦田出现旺长现象,增加了冻害风险。同时,播期偏晚、播深偏深的地块小麦生长偏弱,豫中南部分地区还存在墒情不足的问题。
科学管理:技术措施与创新
针对当前苗情和气候特点,河南省农业农村部门制定了详细的冬季麦田管理技术意见。主要技术措施包括:
控旺防冻:对旺长麦田实施镇压,控制地上部生长,促进根系下扎。镇压时遵循“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硬,压轻不压重”的原则。没有镇压条件的可使用生长调节剂控制旺长。
弱苗转壮:对长势偏弱的麦田,地力较差、基肥不足的地块补充速效氮肥,每亩追施纯氮3-5公斤。播期较晚、播深偏深的地块叶面喷施氮磷营养剂和生长调节剂,促进根冠生长和苗情转化。
浇越冬水:对于表墒和底墒均不足的麦田,选择“夜冻昼消”的时机,采用小水浇灌,避免大水漫灌。土壤墒情充足的地块可不浇越冬水。
病虫草害防治:加强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等病虫害监测,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冬前化学除草应在小麦分蘖以后、杂草2-4叶期、日平均气温在6℃以上的无风晴好天气进行。
在传统技术措施的基础上,河南各地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郸城县通过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构建了涵盖育种、栽培、植保、土肥、信息、水产多学科融合的技术服务团队。在玉米、白菜、水产等产业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现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
农技人员:粮食安全的守护者
为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河南各地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提供“一对一”精准指导。在宝丰县,农技专家针对旺长麦田提出冬灌和返青期早追肥的建议;在社旗县,农技人员指导农户科学控旺、合理施肥,并传授病虫害防治知识。通过现场示范和讲解,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管理技术,增强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粮食产能的重要举措。社旗县饶良镇已连续四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累计完成6.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调动了群众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目前,河南全省正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展望:为粮食丰收筑牢基础
当前,河南各地正按照“分区研判、因苗施策”的原则,科学推进冬季麦田管理。通过农技人员的指导和农民的辛勤管理,全省小麦长势良好,为来年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河南将继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田间管理,确保粮食安全。
河南冬季农田管理的经验表明,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通过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和农民参与,河南正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