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客家人的节庆打粄文化!萝卜粄、艾粄、芋粄
认识客家人的节庆打粄文化!萝卜粄、艾粄、芋粄
客家人的节庆文化中,打粄是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从农历年前的萝卜粄,到清明的艾粄,再到中秋的芋粄,每一种粄都承载着客家人对自然的感恩和对生活的热爱。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客家人的打粄文化,带您领略这一独特的米食文化。
客家人重视节庆,举凡年节、拜神、祭祖,甚至嫁娶、添丁,此时全家族包括离家工作、求学的孩子们也往往返乡团聚,一大家子好不热闹。
打粄原就为了能让团聚在一起的大伙能随时有得吃食,至于打什么粄,则往往视节令盛产什么材料而定。所以,农历年前萝卜正好收就做萝卜粄、清明前后艾草长得满山遍野就做艾粄、中秋芋头盛产就做芋粄。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不同节庆的象征。
客家人打粄,不为吃得巧
如果将客家粄解读为客家米食文化所呈现的精致面,那可就小看了客家粄的内涵。客家人打粄,并不是为了细致可口,而是为了不浪费时节盛产的作物,所以花心思加工应用;也为了一次大量做,供日后分次取用,才能轻松地在农忙与节庆时,更快速填饱一家老小的肚皮;更图它容易吃饱、方便携带,好在外出、工作、祭拜等各种时机里,能更简单轻巧。
客家粄,不仅是客家米食文化的特色,也隐藏着客家人落实于饮食中的实用文化。在每一块粄里,都能感受出客家人对大自然赐予食物的感恩,以及对饮食生活的细心思量。
打粄,让米食也能上供桌
珍惜与感恩是客家人的天性,因为珍惜,所以客家人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都以朴实为主轴。而因为感恩,客家人时时刻刻,不论喜庆或节日,都以敬天谢神为开场。
从客家人的供桌上,可以看出他们如何表现珍惜与感恩的端倪。客家人的供品大多来自自家农地里的收获,有什么供什么,要的是心意而不是铺张浪费。米食是农作物里的大宗,因此以米食作为供品就成为最自然不过的选择。但是不论生米或是熟饭,都不适合放上供桌,聪明的客家人于是打粄,几个花样就将白米变成既美味又虔诚的好供品。逢年过节少不了敬谢天地,不论是乡间的伯公祠或是自家神明厅的供桌上,也少不了粄的身影。甚至可以说,打粄就是为了展现谢神的诚意,打好的粄往往先上供桌,才上餐桌。
顺时节而生,自然而然地多样化
客家人打粄有着一定的制作工序,但口味往往顺着时节而定,手上有什么材料,于是思考怎么拿来入粄;这次打粄为着什么用途,于是盘算要怎么入笼。两种思维相互运作下,各式各样的粄,也就顺应而生。
从材料来看,米食一直是客家人的主食,因此选用稻米来打粄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客家人的田地里可不是只种植稻米,在休耕的期间,或是住家周围畸零土地上,种植的地瓜、萝卜、芋头、韭菜、红葱、姜等作物,加上山中野生的艾草、月桃、柚子、绿竹等植物,还有祭拜后的牲礼,有的直接入粄,有的做成馅料,都成为打粄时最佳的材料。
从造型来看,整笼整床的粄大多出现于全家团聚的时刻,制作起来最快,份量也最多;水分较多的粄,以小碗装盛再蒸,易熟也方便取用;要方便携带又能吃饱,做成一人份的菜包,营养又耐饱;中秋节自然要将粄包成粽子,才算是应景;讨吉祥要加点红色,然后印上吉利的图案就最有诚意了;宴客则要花点工夫才算招待,摊薄来蒸再切长片,或压成圆条、搓成圆球,虽然只是普通米食,花了心思去做,自然就能宾主尽欢。
打粄!从街头热闹到巷尾
传统客家人打粄,那可不是简单的活,拿出最大号的蒸笼,一笼笼叠起大火炊,是全家不分老少都会分配工作,一起忙乐的盛事。有经验的老人家指导着选米、配米,每种米要泡多久?磨米要配上多少水?用米浆还是粄脆?配料有哪些?份量要多少?怎么处理、煸香?怎么和?怎么蒸?年轻人依着指示分工合作,一道道工序都是自家人才有机会窥探的独门秘方,每家的口味也都象征着自家的风格,怎么吃都不会腻。
这样的家族盛事,每年总会来个几回,一家大小动员起来,大人们忙进忙出,再小的孩子也要跟在旁一起起鬨,一年中大大小小的节庆,往往就从这股热闹劲中展开,也难怪客家子弟一想到过节,脑海里首先就浮现出打粄的欢乐景象。
各大节庆轮番上阵的客家粄
顺着时节,我们可以发现,应时应景的各种客家粄,正悄悄地依序现身。
农历年节
农历年是客家人最重要的节庆,要从年前持续热闹到元宵,忙碌了一整年的客家人这段期间会放下工作,好好的谢神并和亲友团聚。
在这样重要的日子里,应景的客家粄自然口味花样和数量也最多,甜的、咸的、主食、点心琳琅满目,满满的散放在桌上、厨柜里,整屋子都是粄香。
元宵
元宵正是年节的热闹收尾,除了还可以看见年节应景的粄,堆栈得如同塔一般高的红粄,更是元宵的重头戏。
过去一年家中有喜的人家,会在这一天准备好红粄或新丁粄,慎重谢神之余,分送给邻居亲友,大家一起分享喜气。
清明
元宵后到清明这段期间,是客家人举家忙着扫墓的时期,祭拜祖先的祭品中少不了艾粄,或是艾草口味的猪笼粄。
清明时节雨纷纷,客家人也相信此时吃艾粄,可以帮助身体排除湿寒之气,以免湿寒伤身。
端午
客家人端午包粽口味其实很多样,甜的、咸的、大的、小的、冷食、热食的都有,而其中以粄粽为主角,也最具客家特色。
中秋
中秋正是芋头盛产的时节,应景的粄自然少不了芋粄。此时秋收正忙,加上寒冬将至,多吃点淀粉含量高的食物,正是客家人顺应天时的养生之道,除了芋粄之外,南瓜与地瓜所制成的粄,在此时也很常见。
重阳
客家人非常重视家族间的情谊,因此人口众多的大家族在客家庄里并不少见。重阳敬老虽不算大节日,但家中有年长长辈的客家人,仍有制作九层粄表达孝敬感恩之心的习俗。
冬至
时序正要进入寒冬,正是一大老小围炉吃粄圆暖冬的好时候。咸粄圆当正餐,甜粄圆当点心,那怕天气再严寒,也是要暖进心坎里的。
节庆聚会
乡里间有酬神庆典或聚会时,打粢粑就是街坊邻居大家共襄盛举、联络感情的重头戏。传统打粢粑一次的分量很多,所以较少在自家中制作,久而久之便成为大型聚会时才会出现的应景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