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太原崇善寺:明代皇家寺院里的国宝级木构建筑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33:3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太原崇善寺:明代皇家寺院里的国宝级木构建筑


崇善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狄梁公街,与文庙和崇善祠相邻。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崇善寺始建于隋末唐初,最初为隋炀帝行宫,后历经多次改名扩建。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晋恭王朱棡为纪念其母,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原址扩建,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竣工,占地面积达14万平方米。此后,寺院历经增修,至嘉靖年间(1522-1566年)改名为崇善寺。清同治三年(1864年),寺院遭遇火灾,仅存主体建筑大悲殿及后殿部分建筑。建国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占地面积8547平方米,现为山西省佛教协会所在地。2013年3月5日,崇善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善寺的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明代以前,崇善寺是一个不大的寺院,有说是隋炀帝巡幸太原时的行宫,也有说是武则天少年时出家的旧址。据寺内木匾记载,晋恭王朱棡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马氏,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四月启奏明太祖,获准建立新寺,历时八载,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竣工,名为崇善寺。

崇善寺的建筑特色



崇善寺山门采用无梁密檐式结构,绿琉璃瓦盖顶,面宽三间,辟三门,门额中书“大悲胜境”,右书“宗唐遗址”,左书“晋源神景”。山门两侧蹲卧着一对明代洪武年间铸造的铁狮子,神姿威猛,筋骨雄健,堪称明代狮兽中的佳作。




大悲殿是崇善寺的核心建筑,通高约20米,气象雄浑,形制苍古,是太原现存最完整、最标准的明代木构建筑,其历史比北京故宫的太和殿还要早二三十年。大悲殿台基不高,但月台很大,几乎占了整个大院的三分之二。月台两侧建有小巧玲珑的六角亭子,左鼓亭,右钟亭,琉璃瓦盖顶,砖镶围栏,玲珑剔透,极富风致。大院东南拐角处还建有大钟楼,高达20多米,悬挂一口正德元年(1506年)铸造的大铁钟,钟通高2米,外径1.8米,总重达9999斤,音域宽广,轻击圆润深沉,重击宏亮浑厚。







大悲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出檐深远,举折平缓,黄绿琉璃瓦剪边。四周檐柱侧角显著,上檐斗拱七彩单翘重昂,下檐斗栱五彩重昂,角栱上设由昂一道,承大角梁和仔角梁,使翼角翘飞,舒展而优美。殿内采用金碧彩绘,富丽典雅,金碧辉煌。

崇善寺的文化内涵

大悲殿内最引人注目的是8.3米高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造型奇特,比例匀称,金箔覆身,金光熠熠。这尊佛像不仅是珍贵的宗教艺术品,也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此外,殿内还保存着珍贵的佛教藏经,其中北宋《崇宁万寿藏》和南宋《碛砂藏》版本尤为珍贵。寺内还保存着两套珍贵的壁画临摹本:《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图》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虽历经500余年,但仍鲜艳如初,被誉为“宝石画”。






崇善寺不仅是一座寺院,也是朱家王朝的一座祖庙。最后一座大殿金灵殿,是一座没有帝座的祖庙,在中国佛教寺院的修建中十分罕见。崇善寺在兼具佛教与皇家祖庙的同时,享受着比一般寺庙更多的香火。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