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培森柳江特大桥的创新与突破
世界之最:培森柳江特大桥的创新与突破
2024年12月,随着最后一根斜拉索的精准挂设,培森柳江特大桥在广西来宾市象州县的柳江之上巍然屹立。这座全长2580米、主桥长570米的特大桥,以其280米的主跨径,一举超越梧州市扶典口西江特大桥,成为全球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部分斜拉桥。
大桥的建设不仅刷新了世界纪录,更凝结着中国桥梁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作为贺巴高速(象州至来宾段)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它将柳州市柳江区和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象州县、兴宾区紧密相连,构建起桂中地区东西走向的交通大动脉,每月约5万车次穿梭其上,为20万多人次往来提供便利。
挑战一:岩溶地貌中的“插筷子”难题
大桥所处位置地质条件极为复杂,覆盖层层叠叠的卵石、漂石,且岩溶地貌发育强烈。在钻孔施工过程中,时常出现塌孔、偏孔的情况,甚至有时钻头卡在塌陷的溶洞内出不来。
“我从事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研究10多年,第一次遇到这么复杂的地质情况,这在国内桥梁施工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广西路建集团象来一分部项目副经理廖翼强回忆道。
面对这一难题,技术团队创新采用了BIM+地震波CT+智能化多功能地质钻机技术。该技术通过“地震波CT探测+多功能地质钻探”手段,对桩基周围地质环境进行全面探测,并采用BIM技术将数据转化为直观的数字三维地质模型,精确预报地层分布情况、岩溶发育状态、岩层产状等关键工程信息。
同时,广西路建集团引进区内首套260型全套管全回转钻机。在岩层钻孔施工过程中,旋挖钻每下钻一米,一个巨大的钢护筒就跟进一米,当浇筑桩基混凝土时又缓慢推出,既防止了溶洞坍塌,又解决了混凝土外溢的问题。
经过5个多小时的努力,大桥主墩的最后一根桩基浇筑完成。经专业机构检测,大桥主墩全部桩基均为一类桩。
挑战二:深水环境中的“饭盒”围堰
柳江奔流不息,常年水深在数米甚至10余米,洪峰时,最大的水深甚至达七八十米。每年4—9月是柳江流域的汛期,桥址水位涨幅可达20米。这给主墩承台施工带来了巨大挑战。
“水电站要泄洪了,马上撤离,确保设备材料安全转移!”在建造桩基和承台围堰时,象来一分部项目副经理杨世芝经常在凌晨三四时接到紧急通知。柳江上游红花水电站常因局部降雨需要泄洪。在水位上涨前,他们必须迅速转移设备材料,待水位下降后再重新组织施工。好几次,刚把设备材料搬回现场,水位立即又上涨。“如此反复,一年下来,转移了不下20次,耽误了很多工期。”杨世芝感慨道。
为解决这一难题,技术团队发明了装配式外围稳固的堰模一体结构。这种结构类似于一个巨大的“饭盒”,通过在“饭盒”周围插打钢管(或型钢)桩,形成稳固的壁板支撑框架,再逐块拼装模板,而后浇筑混凝土进行堰模封底,待封底凝固后,将围堰内的水全部抽出,形成干涸的施工环境。
这种创新结构不仅节省了施工时间,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确保了施工精度和安全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它避免了在“饭盒”内部插打钢管桩,从而保留了承台内部的施工空间,加快了施工进度。
智能建造:突破与创新
培森柳江特大桥的成功建设,离不开智能化建造技术的支撑。广西路建集团聚焦“智能、品质、快速、绿色”四个建造目标,不断提升桥梁建设水平。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广泛应用BIM技术,实现从设计到施工的数字化管理。通过智能化多功能地质钻机和全套管全回转钻机的使用,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难题。同时,装配式堰模一体结构的创新应用,展现了中国桥梁建设在智能化和绿色建造方面的最新成果。
结语:一座桥,一座丰碑
培森柳江特大桥的建成,不仅是广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桥梁建设技术实力的有力证明。它展示了中国工程师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创新能力,为世界桥梁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座大桥,如同一条巨龙横卧在柳江之上,不仅连接了两岸的交通,更架起了中国桥梁建设通向世界之巅的桥梁。它见证了中国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的跨越,展现了中国基建的非凡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