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拉祜族传统乐器与歌舞的魅力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15:0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拉祜族传统乐器与歌舞的魅力

在云南省澜沧江畔,有一个被誉为“音乐古寨”的地方——老达保。这里居住着一个独特的民族——拉祜族。走进老达保,你会被这里浓厚的音乐氛围所感染。古朴的干栏式建筑、原始的生活风貌,处处都洋溢着音乐的气息。这个拥有独特语言却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以歌为文,以舞为诗,用心灵编创了芦笙舞、摆舞,用歌声编织了《牡帕密帕》《快乐拉祜》等拉祜歌舞小调,切实展现拉祜民族的精神风貌。

独特的乐器:小三弦与芦笙

在拉祜族的音乐世界里,小三弦和芦笙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

小三弦的形制特别,与别的民族都不大相同。琴体玲珑曼妙,由整块梨木或茶木斫制而成。传说最初只有一弦,慢慢增至三弦。琴音泠泠,如静夜萧萧的万籁,月照空林,一点幽眇的思绪竟夕而起。清响由缓而急,在不多时的喧腾后又渐浸入夜色中,余几许泛音,和风叶、溪声与虫吟混织一处。其中,《麻栗花开》是小三弦的经典曲目。拉祜语里的麻栗,就是梨花,那乐音也如天宫中一点梨花香气飘落,皎白的幽光散入拉祜人的山寨,也如清明时节,月色溶溶,浸润在洁白的笼着水汽、无一点尘意的山间梨花上。拉祜人爱梨花,爱它花色白,爱它果实清甜,白色对于拉祜人象征着幸福,麻栗花开,对他们便也寓意着甜美幸福的到来。

芦笙则是拉祜族人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在拉祜族的节日庆典和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人们围成一圈,随着芦笙的节奏翩翩起舞。芦笙舞是拉祜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舞者手持芦笙边吹边跳,动作轻盈优美,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

丰富的歌舞艺术

拉祜族的歌舞艺术源远流长,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牡帕密帕》。这是一部拉祜族“波阔嘎阔”演唱的长篇诗体创世神话,讲述了拉祜族的起源、迁徙和发展的历史,是研究拉祜族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2006年,《牡帕密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拉祜族文化的载体,也是维系拉祜族精神生活的纽带。

除了《牡帕密帕》,拉祜族还有许多广为流传的歌舞作品。比如《快乐拉祜》,这首歌曲以其欢快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节奏,不仅在拉祜族内部广为传唱,还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了拉祜族的音乐文化。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为了保护和传承拉祜族的音乐文化,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文化和旅游部将《牡帕密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认定李扎倮、李扎戈两人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发放一定传承补助,支持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活动。通过国家非遗保护资金持续安排经费支持,其中2006年20万元、2011年90万元、2014年80万元、2018年60万元、2020年45万元、2022年19万元、2023年20.2万元,2024年16.5万元,累计350.7万元,为《牡帕密帕》的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2018年分别对上述2位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开展了记录工作,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以口述片、项目实践片、传承教学片等形式,记录和保存代表性传承人所承载的独到技艺、文化记忆。支持相关纪录片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展播。云南省通过开展数字化保护、打造文艺节目、开展传承人培养、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等方式,推进相关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

在民间,像老达保这样的音乐小镇,通过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培训班,为拉祜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拉祜风情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基地,不仅是一个展示民族风情的“民族团结大花园”,更是拉祜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拉祜族的音乐文化,不仅是这个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当今社会,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去欣赏、去传承。让我们一起聆听这来自大山深处的天籁之音,感受拉祜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