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专家带你在万龙之殿接龙
古建专家带你在万龙之殿接龙
太和殿,作为故宫中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座被誉为“万龙之殿”的宏伟建筑,凝聚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故宫中,建筑是主体。谈故宫之美,不可能绕开故宫的建筑。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古建专家周乾,硕士毕业就应聘去了故宫博物院,并亲身参与故宫太和殿大修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年。谈到第一次踏入太和殿顶棚时的情景时,周乾说:“顶棚里的积灰有20厘米厚,踩一脚下去,灰尘飘得满棚都是。领导笑着说,‘周乾你很走运,你闻到了三百年的灰。’”
通过总结多年研究和实践经验,周乾写成《太和殿》一书,带大家深挖这一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宫殿的魅力,展示太和殿丰富的历史文化、精湛的建筑技艺。
龙年伊始,这座被称为“万龙之殿”的古建筑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周乾老师的研究,在太和殿的基础、柱架、装修等建筑构造之间,寻找龙雕龙纹等各种形式的龙元素。
太和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朝政大典的主要活动中心,明初称奉天殿,嘉靖年间改称皇极殿,清初又改名太和殿。皇帝登基、万寿、大婚、册立皇后,都在这里行礼庆贺,所以在建筑设计上用重点突出的手法,极力表现其庄严高贵,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与长陵祾恩殿(明长陵,是十三陵中的首陵,也是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规模相似,无独有偶的最大的木构建筑。太和殿是紫禁城内最大的殿堂,也是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中规格体制等级最高的建筑。
太和殿面阔九间,外加侧廊计十一间,其柱中的通面宽60.01米,进深五间,达33.33米,建筑面积(按台基算)约2377平方米,全高35.05米,是中国古建筑中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屋顶最高的一座宫殿,比正阳门还要高出1米多。
殿的立面采用了重檐庑殿顶。殿的斗拱为单翘三昂,也是中国木构建筑中出现最多的。
太和殿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因而被称为重檐庑殿屋顶。
太和殿正脊的两端,有龙头状的装饰,称为“正吻”。它是紫禁城中体量最大的正吻。正吻表面饰龙纹,龙爪腾空,怒目张口吞住正脊,作为整个建筑驱灾避邪的镇殿之物,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
太和殿正吻
正吻主体为龙的形象,龙背上插着一把宝剑,只露出剑把,其寓意为:太和殿怕着火,龙可以喷水,水可以灭火;为了不让龙飞走,因此用剑插在龙身上,以寄托避火的愿望。
太和殿重要建筑特色之一,就是屋顶上有形态各异的小动物,它们被称为“瑞兽”,整齐排列在仙人骑凤的造型后面。从功能来看,太和殿屋顶的瑞兽装饰,最初的功能是保护屋脊上的钉子。
太和殿屋顶瑞兽
瑞兽变化多端的造型使得紫禁城古建筑屋顶生动有趣,展示了中国古建筑特有的艺术效果。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曾评价屋顶脊兽装饰: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由此可知,太和殿古建筑屋顶上的瑞兽像集实用与观赏于一体。
瑞兽中龙象征帝王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梁九奉命重建太和殿,把太和殿的平面布局由九间改为十一间,以解决楠木不足问题。然而重建前的太和殿开间数量为九间,对应屋顶上的小兽数量是9个。而梁九重建太和殿时,将太和殿开间数量由九间变成十一间。这样一来,屋顶又要重新排瓦,且排列瓦件时,其对应的尺寸要发生变化。排完9个小兽后,每个檐角恰恰多余一块位置,恰能多放一块瓦。梁九决定在这个空的位置增加一个新的小兽,即行什,并获康熙帝批准。
行什寓意防雷
太和殿之下为高8.13米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见千龙吐水的奇观。
太和殿前三台排水龙头
石质的“龙头”称为排水兽。龙头宽度同望柱宽,高度同底部须弥座的上枋层,截面尺寸为0.28×0.28米。兽嘴有直径约为0.03米的圆孔,其贯穿排水兽,并与栏板里侧的地面相通。
太和殿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木构件上绚丽的彩画。彩画一方面可有效保护木构件,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美化及装饰作用。作为明清帝王执政及生活的最高殿堂,太和殿的油饰彩画体现了皇家建筑的威严和尊贵。
太和殿金龙和玺彩画
太和殿梁枋上的枋心、藻头、箍头内均绘有以龙或凤纹为主体的和玺彩画。构图严谨,纹饰绚丽。
太和殿前檐隔扇及横陂
太和殿的装修采用金扉、金琐窗。殿隔扇门边挺(隔扇左右侧边木构件)的看面四角安装铜制饰件,这种饰件称为“面叶”。太和殿隔扇面叶上面冲压云龙花纹,称为“鈶钑面叶”。面叶上的龙身周围配以祥云,形成腾云驾雾的动态。
太和殿前檐隔扇面叶
殿内面积2370多平方米。外梁、楣是贴金双龙和玺彩画,宝座上方是金漆蟠龙吊珠藻井,靠近宝座的六根沥粉蟠龙金柱直抵殿顶,上下左右连成一片,金光灿灿,极尽奢华。
太和殿内景局部
殿的正中是镂空透雕的金漆基台与宝座。宝座通体高1.72米,宽1.58米,座高0.49米,纵深0.79米。有一个“圈椅”式的椅背,四根圆柱上承四条形象生动的蟠龙,正面高,两扶手处渐低,背板平雕阳纹云龙。整个宝座共有十三条金龙盘旋,通体罩金箔并镶红蓝宝石作装饰。
故宫现存做工最讲究、装饰最华贵、等级最高、设计最尊贵、雕镂最精美的宝座,是太和殿中陈设的髹金漆云龙纹宝座。
宝座椅背两柱的蟠龙十分生动,特别是组成背圈的三条龙,完全服从背圈的用途,又不影响龙蜿蜒擎空的姿势。椅背采用圈椅的基本做法,座下不采用椅腿、椅撑,而采用“须弥座”形式,这样就兼顾了龙形的飞舞和座位坚实稳重的风格。
太和殿宝座龙椅扶手
太和殿宝座底座
太和殿宝座为髹金漆做法,通体髹金漆代表着最高档次的礼制用品。
最大的一条正龙昂首立于椅背的中央
1915年,袁世凯篡权称帝,撤去了太和殿雕龙宝座,安放了一张椅背高、座面矮的西式大椅,据说这是为腿短的袁世凯量身设计的。1959年,原来的雕龙髹漆宝座才被重新放回太和殿中。
太和殿藻井
太和殿藻井上圆下方,是一种典型的藻井做法。全井分上、中、下三层,藻井下部是方井,高0.5米,直径5.94米,上置斗拱承重;藻井中部的八角井,是承上启下的过渡部分,高0.57米,直径3.2米,用多道抹角枋,构成三角(又称角蝉)和菱形,雕刻有龙凤纹。抹角枋上置雕刻有云龙纹图案的随瓣方。上部圆井高0.722米,直径3.2米,周围施以二十八攒组成的一圈小斗拱,承受着圆形盖板(又称明镜)。在顶心镜之下雕有蟠龙,口中衔珠,与地面上的雕龙金漆宝座、各种精致的陈设和以龙纹为主的梁枋互相衬托,令整个大殿显得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天花亦称顶棚,是古代建筑内用以遮蔽梁架部分的构件。太和殿天花有正面龙纹饰,一条在云层中舞动的龙,成正立状,威风凛凛地目视前方。据故宫博物院人员统计,太和殿天花共有1720条龙纹。皇帝自比为“真龙天子”,身体叫“龙体”,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乘的车、船叫“龙辇”“龙舟”......凡是与他们生活起居相关的事物均冠以“龙”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权。
太和殿正面龙天花
太和殿明间正中有六根蟠龙柱,如六位御前大将一般守卫着皇帝宝座。每根金柱上各绘制一条巨龙,龙身缠绕金柱,龙头昂首张口,似在穿云驾雾。每根柱子的下方还绘有海水江崖纹,汹涌的海浪拍打礁石,激起层层浪花,烘托出巨龙的升腾磅礴气势。
太和殿蟠龙金柱
蟠龙金柱上的金龙纹饰,由鼓凸出来的粗细不同线条组成,既不是雕刻出来的,也不是捏塑出来的,乃是沥粉工艺制成。方法是先用石粉加水胶调成膏状材料,再将材料灌入皮囊内。皮囊一端安装一个金属导管,用手挤压皮囊,从导管内排出材料,附在地仗上,就形成流畅的、鼓起的线条,组成所需图案。金柱上的金皮是贴上去的,因此称为贴金。其制作方法是:先将黄金加工成薄薄的金片,称为“金箔”。金箔打得越薄越好,工匠中有一种说法,一两金子做成“一亩三分地”大的金箔最佳。
太和殿蟠龙金柱(局部)
龙的形象因为和君命天授捆绑在一起,只一句“真龙天子”,龙就一度成了皇帝们的专有专用。到帝制后期的明清时期,龙的形象越夸张,皇帝们越受用。
太和殿既是中国古建筑中级别最高的殿宇,也是聚集了最多的龙的地方。从下到上,从外到里,各种形式的龙铺天盖地。古代帝王用尽各样手段,制造威严,或许如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所说,“为的是烘托出一个活生生的、穿着龙袍的‘真龙天子’的神秘威严,为的是让天下臣民真以为这就是凌驾一切之上的唯一的‘真龙天子’。”
本文整理自视频课程《周乾讲故宫古建筑》、图书《给孩子的故宫》《太和殿》和《故宫三书:紫禁城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