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航母都可以批量造,现在造艘航母为什么却很难?
二战时期,航母都可以批量造,现在造艘航母为什么却很难?
谈论航母,涉及的话题确实异常复杂,尤其是考虑到二战时期的航母与现代航母的巨大差异。航母建设的战略规划更是在不同水平线上!在早期,航空母舰基本上就是一艘平面的大船,只要具备足够的吨位、长度和装载量,这样的船就能被称为航母。在中国的民国时期,就曾经有一艘“航空母舰”——镇海号水上飞机航空母舰。这艘航母于1923年由奉系军阀沈鸿烈将一艘2708吨的德国商船改装而成。虽然这艘航母只能算得上是山寨版,但其装载了2架航程在360公里的施莱克水上飞机,推动了中国海军的火力范围超越传统火炮的射程。这说明即便当时的政府贫弱,也能通过改装一种另类的航母来增强军事实力。
然而,现代航母的建造为何如此困难?首先,现代航母的技术要求更高。喷气式战斗机取代了传统的螺旋桨飞机,导致对航母吨位的更高要求。现代航母还需要配备弹射器和拦阻索等高级辅助设备,这对于世界上很多国家来说是难以实现的。此外,航母建设不仅仅局限于船体,还需配置复杂的内部设施,如停机舱、起降设备、电台通讯设备等。这在技术上对国家的海军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现代海军航母不再是独立行动的孤岛,而是需要与护航舰队协同作战,以确保整体战斗力。这就要求同时建造一支庞大的舰队,这对很多国家来说也是一项庞大的投入。考虑到飞机的航程和导弹的射程不断增加,航母必须建立护航舰队,以确保战斗群的整体安全。这说明单纯建造一艘航母是不够的,需要建设一整套现代化的航母海军体系。
有趣的是,这也解释了1982年马岛战争中阿根廷航母无法发挥作用的原因。英国的航母战斗群配备了标准的护航舰队,形成了多重保护圈,而阿根廷的航母则缺乏所有的保护设备,导致其在整个战争中始终无法派上用场。因此,现代航母的建造不仅难度大,而且需要投入庞大的资源。
总体来说,谈及航母,不仅要考虑技术的发展,还要关注现代海战的复杂性。建造一艘现代化的航母不仅仅是建造一个船体,更是需要考虑复杂的内部设施和整个海军体系的战略规划。这也是为何现代国家在发展航母时,不仅要考虑吨位、长度和装载量,还需要关注整体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