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写到护照式:中国结婚证书的百年变革
从手写到护照式:中国结婚证书的百年变革
结婚证书作为婚姻的证凭信物,见证了无数对新人的美好幸福时刻。从手写手绘到油墨印制,从传统图案到现代设计,结婚证书的百年演变折射出婚姻观念和制度的深刻变迁。本文将带您穿越时空,一窥结婚证书的前世今生。
1936年:锦州省公署印发的结婚证书
这是康德三年(1936年)的结婚证书,由锦州省公署印发,定价国币一元。由奉天股份有限公司兴亚印刷局负责印刷。证书上有着牡丹、菊花、彩凤、红囍字等祥瑞图案以及国旗,四个角上印着“结婚证书”这四个篆体字。
证书所覆盖的内容为:男方的姓名、年龄、籍贯、诞生日,今订聘王姓之女为室,女方姓名、籍贯、诞生日。此外还写明了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结婚人,由此可见当时关键的并非男女双方的意愿一致,而是注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张结婚证书的开具也以男方为主,这表明当时男女双方地位存在差异。
当时结婚证书外包装有红色封套或精致的红色圆筒。
1952年:彰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50年代结婚证,形状呈奖状样式,其图案延续了先前的传统,诸如龙凤、牡丹、红囍字等吉祥图案依旧存在。文字表述为:男女双方自愿结婚,经审查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发给此证,加盖公章,落款时间为一九五二年。这份结婚证书彰显岀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1972年:文革时期的特色
文革时期的结婚证,图案增添了红太阳、葵花、工农业生产等场景,并且还有“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等语录或者口号。文字内容延续之前:男女双方自愿结婚,经审查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发给此证,盖公章,落款时间一九七二年。证书上增加的图案,突显出了当时的政治特色。
1980年代:实用与美观并重
改革开放以后,结婚证演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法律文书,简便且实用。八十年代结婚证,其样式为对折式,红色的封皮之上绘有花卉莲枝的图案,当中是双喜字样。红色的封底带有石榴图案,寓意着富贵与吉祥,传递出对新人开启红红火火生活的美好祝愿。文字内容上新增加现住址一项,贴上男女双方的照片,同时加盖专用的钢印。
1990年代:规范化与统一化
九十年代,国家对结婚证书格式、内容、图案等都做了相关规定。结婚证采用了护照式,封面为红色皮革质地,印有国徽,内页是呈粉红色花纹并带五星水印的纸张。文字内容与前文一致。结婚证书与之后统一的结婚证书外观相似。
2004年至今:全国统一的护照样式
2004年一直沿用至今的结婚证,属于全国统一护照样式,封皮是枣红色的,正中间印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金色的国徽,内部有牡丹花的图案,证书当中除了上述的文字外,贴上男女双方的照片,并加盖专用钢印,增添了防伪标识。
一纸婚书,白头之约,结婚证书乃是婚姻的证凭信物,见证着一对对新人美好幸福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