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停止佩戴这东西,辐射超强,戴一天相当于做近百次胸片?
建议停止佩戴这东西,辐射超强,戴一天相当于做近百次胸片?
近年来,随着养生概念的兴起,市面上涌现出五花八门的养生产品,其中不乏深受人们喜爱的“能量石”。商家吹嘘的神乎其神,声称能够辟邪、转运,甚至还能“治百病”,因此吸引了无数消费者,尤其是注重养生的中老年人,更是掀起了一股购买热潮。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石头,可能暗藏风险,甚至威胁健康。
“能量石”:可能暗藏辐射风险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各种打着“能量”旗号的产品层出不穷,“能量石”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商家通常会把这些看似普通的石头,经过精心设计与加工,化身为首饰、腰带及按摩器具等多样商品,然后声称其蕴含着特殊的能量,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甚至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仿佛一块小小的石头,就能解决所有健康问题。
为了让顾客买这些“能量石”,商家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将这块石头吹嘘的无所不能。不仅如此,他们还能察言观色看人下菜碟。比如对于视力渐退的长辈,他们表示可以轻轻用石按摩眼周,长期使用便能使视力随之恢复明亮。而对于饱受慢性咽炎困扰的朋友,只需将石头融入日常饮水,便能感受到症状的微妙缓解。除此之外,这些石头还被视为驱邪避凶、守护平安的吉祥之物,能够为佩戴者带来心灵的慰藉与生活的安宁。在这样的双重魅力下,即便是价格不菲,许多人仍觉得物超所值,甘愿为之买单。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今年年初,大连周水子机场海关向往常一样执行进境航班的监管任务,突然核辐射检测门发出了报警声,周围人听到刺耳的声音,纷纷寻找来源。经过相关人员检查,最终确定了报警来源。原来是一名旅客身上穿的“保健内衣”引发了报警。后来海关人员进行复查,发现这件“保健内衣”居然核辐射超标了。
而这并非个例,之前就有不少旅客因为购买的石头辐射严重超标,被我国海关检查出来。早在2019年,一位母亲为女儿买了一个用“能量石”做的平安符,没想到女儿佩戴三个月后,竟开始频繁流鼻血,后来在大连机场的海关处过安检时,这块石头触发了核辐射监测设备的警报。
那么,这些所谓的“能量石”究竟是什么?
其实,市面上售卖的“能量石”大多来历不明,很多就是普通的石头,被商家利用人们对“能量”的追捧心理,赋予了各种神奇的功效。一些商家为了让这些石头看起来更具“能量”,还会对其进行加工染色,甚至添加放射性物质,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而这些“能量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很难辨别真假。一些不法商家甚至利用人们对健康的渴望,以次充好,高价售卖假冒伪劣产品,从中牟取暴利。
因此,对于“能量石”这类产品,我们一定要保持警惕,切勿盲目跟风。购买时要选择正规渠道,不要轻信商家宣传,更不要将健康寄托在一块来历不明的石头上。
除此之外,还有几样首饰长期佩戴,也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鸡母珠:暗藏致命剧毒
鸡母珠别名相思子或相思豆,尽管名字温婉动听,实则暗藏致命剧毒,仅需半颗便能夺人性命。
若不慎吸入其粉尘,将引发呼吸窘迫、体温升高、恶心呕吐及肺部积液等中毒症状,而误食则更为严重,可导致剧烈恶心、持续性呕吐及身体脱水,最终引发肝、肾、脾等多器官功能衰竭,通常在摄入后三到四天内不幸离世。
值得注意的是,鸡母珠在网络平台上易于购得,但多数卖家仅将其作为饰品推销,并明确标注“剧毒,严禁食用”的警示。
市场中也偶有商家声称鸡母珠具有治疗支气管炎、缓解呼吸不畅的神奇疗效,用以熬粥或泡茶饮用。但是,鸡母珠并未被任何药典收录,其药用价值未经科学验证,消费者切勿轻信非专业宣传。
尤其需警惕的是,鸡母珠制成的手链、项链等饰品,绝不应成为儿童玩具或配饰。其毒性核心在于种子内部,一旦外壳破损,内含的毒性胚与蛋白将迅速释放,后果极为严重。
不仅如此,鸡母珠与常见的赤小豆在外形上极易混淆,增加了误食的风险。家长在购买食材时,务必仔细甄别,确保安全。识别鸡母珠的关键在于其独特的外观特征,它种子的一端约有三分之一区域呈现黑色,与通体棕红、无瑕疵的药用或食用红豆形成鲜明对比。
儿童因好奇心旺盛,常通过口部探索未知,尤其是2至7岁的幼儿,更易发生吞食异物的意外。因此,家长需加强监护,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
说到孩子容易摄入的危险物品,磁力珠(亦称“巴克球”)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因为它小小一个,颜色又多彩绚丽,十分受家长孩子欢迎。
然而,幼儿的强烈好奇心常使他们成为误吞磁力珠的高危群体,导致肠穿孔等严重后果的案例时有发生。与多数气管异物或消化道异物不同,磁力珠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大的相互吸引力。即便隔着数十张A4纸的厚度,它们依然能紧密相吸。
当一定数量的磁力珠被误食后,它们会在肠道内因磁力作用相互吸引,将多段肠管紧紧拉拢,进而引发穿孔乃至坏死。由于磁力珠的特殊性质,它们无法通过自然排泄排出体外,只能通过外科手术进行干预,医生需细致地在肠道内逐一搜寻并取出这些小球。
家长对于儿童误食异物的问题应高度警惕,因为初期症状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气喘和咳嗽,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而忽视。加之3岁以下幼儿的咀嚼、吞咽及语言表达能力尚不完善,往往难以准确表达自身不适,从而可能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家长需时刻保持警觉,确保孩子的安全。
仿真金银首饰:重金属隐患
除了上述提到的鸡母珠,市场上还有各种仿真金银首饰,它们以亲民的价格和丰富的款式设计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许多直播间的博主,为了售卖商品,会以“福利”的形式,上架许多“999足金”的首饰,买家一看价格这个便宜,便疯狂下单,结果没带过久就褪色了。这可能是因为这些“黄金首饰”本身就不是真的黄金,而是掺了大量的铜,才会导致氧化变黑。
但也有许多这类仿真饰品在追求外观逼真与质感提升的过程中,会过度依赖铅、镉、镍等重金属材料的使用。长期贴身佩戴这些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饰品,无形中为人体健康埋下了隐患。
而铅作为一种神经毒性物质,对儿童尤为有害,可能干扰其智力发展,表现为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等。如果佩戴含镉的首饰,长期暴露可能诱发肾脏损伤及骨骼问题。
所以在选购金银首饰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擦亮双眼,不要贪小便宜,正所谓便宜没好货,一分价钱一分货,可以对比三家,但是价钱差的离谱的,里面可能有猫腻,大家要谨慎购买。
核桃手串:霉变风险
近年来,随着文玩热潮的涌动,核桃手串成为不少人的把玩之物。核桃作为木质材质,其天然的吸湿性易使其面临受潮霉变的挑战。如果因为收藏不当,核桃手串长期存放在潮湿的地方,很容易就会发生霉变,这时就会滋生出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有极高的致癌性,如果长期接触这类物质,便有增加患肝癌的风险。长时间把玩已发霉的核桃手串,黄曲霉毒素便有可能通过皮肤渗透或呼吸吸入的方式侵入人体,从而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鉴于此,妥善保存核桃手串至关重要。应确保存放环境干燥且通风良好,以预防潮湿导致的霉变问题。一旦发现手串有霉变迹象,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安全处理,以保障个人健康不受影响。
朱砂:潜在的汞中毒风险
我国朱砂文化源远流长,横跨彩绘艺术与冶金技艺等多个领域,其中湘西朱砂更是凭借其绚烂色泽与深厚文化底蕴享誉四方,现今则多被匠心独蕴地转化为文玩配饰,深受喜爱。
虽然朱砂深受人们喜爱,但它也是有毒物质。
2022年的时候,就有个老人因为加工朱砂时不慎中毒,眼睛几近失明。经过医生诊断,确定为汞中毒。好在医生救治及时,才能老人的病情才得知缓解,双眼视力也逐渐恢复。原来,朱砂经过高温煅烧,硫化汞便会发生升华,分解为极具毒性的游离汞。
人体若不慎摄入、吸入或直接接触这种游离汞,就有可能和老人一样引发严重的汞中毒事件,乃至危及生命。此外,朱砂中的硫化汞成分具有潜在的皮肤渗透性,长期佩戴或可能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肝脏及肾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享受朱砂饰品之美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其可能带来的健康隐患,合理佩戴,科学防护。
染色玛瑙:化学制剂风险
除了文化核桃手串,相信玉器也是不少人喜爱的首饰之一。但是如若不慎花费数万元购入赝品,不仅心痛不已,更可能埋下健康隐患,因为这些仿制品可能长期释放毒素及放射性物质,成为潜在的高致癌“饰品”。
如果你看完揭露“玛瑙”制造过程的视频,你也会觉得其手段之惊人,令人咋舌。
制造商坦言,无论原料多么灰暗无奇,只需沉浸于含有强酸及放射性化学制剂的溶液中,短则数日,长则数月,便能蜕变为色彩斑斓的手镯。这一过程中,染色是核心步骤,所用染料均为化学制剂,工人操作时小心翼翼,唯恐沾染皮肤。而将浸泡后手镯经过自来水冲洗后,就变成了人们喜欢的玉镯。而剩下药液则呈现绿色,看着让人不免觉得恶心。
为了让这些玉器饰品呈现出更好的效果,部分石材还需经历真空高压注胶,再次以剧毒化学品进行深度加工,而这些“玛瑙”的价格动辄几百上千,高的也有上万的。
针对这些使用大量有毒物质加工的玛瑙饰品,专业检测显示其普遍含有高浓度的重金属如铬、砷、汞、铅等。
其实天然玛瑙色泽自然,色带分明,层次感强,不仅纹理清晰,质感强烈,而且硬度高,不易受损,透明度低,内部情况不易观察。
但是染色玛瑙则色彩过于鲜艳且呆板,色带界限模糊,不仅纹理模糊,就连硬度也低了不少,很容易就碰碎了。
所以在选购玉石饰品时,保持警惕,选择正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