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南翔小笼包:百年老店创新馅料,风靡纽约餐桌
非遗南翔小笼包:百年老店创新馅料,风靡纽约餐桌
南翔小笼包,这道源自上海嘉定区南翔镇的传统名点,以其皮薄馅嫩、汤汁四溢的特点,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上海的美食名片,南翔小笼包不仅是一种味觉享受,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历史渊源:百年传承的美味传奇
南翔小笼包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间(1871年),由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贤创制。当时,黄明贤为了改变传统肉包油腻的口感,特意改良了配方,采用精面粉发酵,馅料则选用猪夹心肉、香葱、姜末等,再加入特制的皮冻。经过精细的制作工艺,小笼包蒸熟后,皮薄透明,馅料鲜美,汁水四溢。一口咬下去,醇厚的肉香与皮冻的鲜美在舌尖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精湛工艺:皮薄馅嫩的制作秘诀
南翔小笼包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才能保证其独特的口感。
面皮制作:选用高筋面粉,经过发酵、揉搓、擀皮等多道工序,制作成薄如纸张的面皮。面团的水比例控制在面粉重量的54%-60%,过高会使面团太软不易操作。
馅料调制:馅料以猪夹心肉为主,辅以香葱、姜末等调料,再加入特制的皮冻。皮冻的制作是关键,需选用猪皮熬制,冷却后切成小丁,加入馅料中。
包制与蒸制:将面皮托于手掌,填入馅料,然后用手指快速捏合,形成小巧玲珑的包子。蒸制过程中,需掌握好火候和时间,以保证小笼包皮薄透明、馅料鲜美。
品尝南翔小笼包,也是一门学问。正确的品尝方法,能更好地领略其美味。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感受皮薄馅多、汁水鲜美的独特口感。
文化传承:非遗瑰宝的现代发展
2024年12月,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南翔小笼包制作工艺的认可,更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肯定。
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始于清代,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人和商家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忘传承保护和文化普及。在进博会展馆内的上海小吃馆,人们在餐桌欢谈,筷子间夹着一口大小的汤包。小笼包是长三角地区常见的小吃,这里的人们常称其为“小笼馒头”或简称“小笼”。小笼包在上海是餐桌上的“常客”,参展商在进博会的上海小吃馆里品尝小笼馒头。人们在上海豫园的南翔馒头店里品尝小笼馒头。上海街头一家小吃店里,顾客准备食用小笼包。
国际影响:从上海到纽约的美食传奇
近年来,南翔小笼包的影响力早已跨越国界。在纽约曼哈顿,小笼包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从东村到上西,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高档餐厅,都可以看到小笼包的身影。百老汇上段的满记Moon Kee餐厅自去年十一月开业以来,猪肉小笼包就一直供不应求。社交媒体在推动小笼包在美国的流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TikTok和Instagram等平台上关于小笼包的分享和讨论层出不穷,使得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这道美食产生了浓厚兴趣。
创新发展:传统美食的现代演绎
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南翔小笼包也在不断创新。为了满足食客更多元的需求,这里的小笼包也采集众长,“拥抱”世界各地的美味食材。黑松露、西班牙火腿、冬荫功……创新馅料的小笼在上海的市面上逐渐出现。在每年举行的进博会上,越来越多的来客爱上了这道中国传统小吃。
南翔小笼包,这道皮薄馅多、汁水鲜美的小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赞誉。在品尝南翔小笼包的同时,我们也在品味一段历史,感受一种文化。让我们一起守护这份传统美食,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