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治疗迎来突破:多学科协作+创新药物显著改善预后
脑卒中治疗迎来突破:多学科协作+创新药物显著改善预后
脑卒中,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每年都在全球范围内夺走无数生命。据统计,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然而,在内科综合病区,一支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精英团队,正在用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为脑卒中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多学科协作:脑卒中救治的“快速通道”
在脑卒中治疗中,时间就是大脑。内科综合病区建立了以神经内科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包括急诊科、介入血管科、医学影像科等多个科室的紧密配合,为患者打造了一条“生命绿色通道”。
以安医大附属巢湖医院为例,该院神经内科介入团队曾在一个晚上连续奋战7小时,成功抢救了3名脑卒中患者。其中一位71岁的女性患者赵某,因突发左侧肢体不能活动被送至医院。经诊断,患者存在多处脑动脉闭塞。神经内科团队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多学科联合实行无缝隙救治,给予患者急诊溶栓+取栓治疗,成功恢复脑动脉血流。
这种多学科协作模式不仅提高了救治效率,还确保了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医院通过优化急救流程,建立无缝衔接机制,将黄金救治时间缩至最短,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生机。
创新疗法: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在治疗方法上,内科综合病区不断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TASTE-2研究带来的突破。
该研究由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牵头,是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共入组1362名接受血管内取栓治疗的中-重度卒中患者。研究发现,在取栓前使用脑细胞保护剂依达拉奉右莰醇(先必新),能显著改善患者90天时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组患者功能评分2以下的比例达到55.0%,而安慰剂组仅为4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这一发现为脑卒中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先必新作为全球脑卒中治疗领域自2015年来唯一获批上市销售的创新药,其多靶点作用机制(抗炎和清除自由基)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保护。目前,该药物已获得美国FDA“突破性疗法认定”,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真实案例:从绝望到重生
在内科综合病区,每天都在上演着生命的奇迹。31岁的索尼娅·库恩就是其中一位幸运儿。她在中风后右侧身体完全瘫痪,手臂无法动弹,甚至连爱人的名字都叫不出来。在绝望之际,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正在进行的一项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临床试验给她带来了希望。
手术中,医生在她的颅骨上钻了一个小孔,将改良的人类成体干细胞注入受损区域。令人惊喜的是,仅一天后,索尼娅就能抬起曾经瘫痪的手臂。经过治疗,她不仅重新获得了语言能力,运动能力也基本恢复。
索尼娅的故事并非个例。在台湾慈济大学医学院,一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接受脐血干细胞治疗后,短短一年内实现了全面康复。这些成功案例不仅展现了干细胞治疗的潜力,更为无数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未来展望:为生命护航
内科综合病区通过多学科协作和创新疗法,正在为脑卒中患者打造一条通往康复的光明之路。从传统的溶栓、取栓治疗,到最新的脑细胞保护剂和干细胞疗法,每一步都在为患者争取更好的预后。
然而,脑卒中的防治工作仍任重道远。未来,内科综合病区将继续深化脑卒中防治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将进一步优化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提升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脑卒中虽然可怕,但在内科综合病区,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和生命的韧性。在这里,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用心服务和对生命的尊重。正如一位患者所说:“在这里,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