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0年蜕变:催眠术从神秘术到临床心理治疗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03:0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0年蜕变:催眠术从神秘术到临床心理治疗

催眠术,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技艺,究竟从何而来?它又是如何从古代的巫术仪式演变为现代医学中的一门科学疗法?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从古埃及的神庙到现代医院的诊疗室,探索催眠术的前世今生。

催眠与前世回溯的歷史源流

要了解前世回溯,必先了解催眠及前世回溯的简史。催眠术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源远流长,不仅在西方,也在东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埃及、中国、印度等地,都有人使用催眠治疗各种疾病,但因缺乏科学化实证,其成效存疑。直到19世纪,随着西方医学的发展,催眠术逐渐被正式纳入医学领域。

催眠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在古希腊、古埃及、中南美洲和中国等地,都有使用催眠术的记载和方法。古人将催眠术视为神恩,认为进入出神状态有利于神的力量进入人体,驱逐邪恶的力量。催眠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丰富多彩,体现了人类对心灵和身体健康的不断追求和探索。

在中国,祝由术可视为一种催眠的实践。自上古以来,巫术与医术不分,祝由术一直至晚清不绝,历久不衰,盛行数千年,并早载于《黄帝内经》之中。其中“祝”便有咒之意,而“由”之原由,祝由就是就是祝福之原由,通过祝说病之因来治人之疾病,有用符咒治病之意。在现今的医学系统里,人皆知“符水”不能治病,通过“饮符水”而治病是一种心理作用。

催眠术的早期探索

催眠术在现代的发展可追溯到18世纪末期。奥地利医生弗朗茨·安东·门德尔(Franz Anton Mesmer)提出的“动物磁学说”,被视作是现今早期的催眠形式。如在1784年,Mesmer的学生Puysegur治愈了一个23岁农民。Puysegur观察到病人进入类似睡眠的状态,在这个所谓的“Trance”(半睡半醒的恍惚状态)下,农夫只能听到医生的话,听从医嘱,而在治疗后无法回忆过程。Puysegur称此为“人工梦游状态”,认为此状态有特殊疗效。

若想专研此段历史,有一本书很值得去看。书名是:《催眠术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终结》(Mesmerism and the End of the Enlightenment in France),作者是罗伯特·达恩顿,而出版社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达恩顿是牛津大学博士,也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在书中,他引用了很多当时社会上的一手资料,提出了催眠如何影响当代的法国皇室,更成立了专研究和调查催眠与天文现象的皇家学会,盛极一时,亦间接促使西方的法国启蒙运动,将催眠进一步扩展至日后的科学化层面。

催眠进入现代医学领域

及至19世纪初,催眠超越了动物磁力学(Mesmeris)的神秘色彩,开始进入暗示为主的心理学范畴。在1837年前后,英国外科医生伊利奥特森(John Elliotson)将催眠用于手术麻醉,发现可治疗歇斯底里等精神症状。

1843年,英国布萊德医生James Braid在”Neurypnology”一书中指出:催眠非“动物磁力”造成,而是一种主观心理的影响。Braid用希腊语”hypnos”(睡眠)创造了“催眠术”(hypnotism)的词汇,故他亦被称“现代催眠之父”。他用生理学角度解释催眠为半睡眠状态,集中眼睛凝视物体可造成疲劳而引发催眠。他结合凝视与暗示,成为第一个用严谨实验研究催眠的人。

19世纪中叶,法国神经学家Jean-Martin Charcot在巴黎Salpêtrière医院开始系统地研究催眠。他将催眠引入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中,被视作现代催眠学的奠基人。Charcot定义催眠是一种神经生理学现象,并区分三个催眠阶段:

第一阶段-催眠期:由轻微的肌肉松弛和困倦开始,眼皮下垂,对外界刺激敏感度降低。

第二阶段-催眠期:肌肉完全松弛,难以用言语或身体接触唤醒,出现催眠性的幻觉和妄想。

第三阶段-催眠期:肌肉完全麻痹,如仿佛进入深度昏迷,但仍保留下肢的肌肉反射。

Charcot认为每个阶段都反映特定的生理机制,并可通过身体征兆观察判定催眠深度。他还注意到催眠可缓解某些歇斯底里症状。

Charcot将催眠引入Salpêtrière医院的临床实践,开始治疗歇斯底里、神经痛和身心疾病。他也训练学生如Pierre Janet进行催眠研究。Charcot的工作奠定了催眠在医学领域地位。

在1847年,印度执业医生James Esdaile开始使用催眠镇痛施行手术,并成功完成了超过1000多宗手术。1882年,法国神经学家Charcot成立神经学诊所,佛洛伊德曾是该校催眠学生。在1880年代,南錫学派(Ecole de Nancy)等开始提倡将催眠应用至心理及精神病学层面,开始受医学界之重视,并视为是一種非入侵而安全有效的手段。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催眠探索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将催眠引入精神分析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弗洛伊德初期研究即运用催眠治疗法。他学习Charcot的催眠诱發法,并采用催眠作为探索无意识的工具。弗洛伊德发展出运用催眠激发回忆、揭露被深层压抑的童年记忆与冲突的“迴避法”,奠定日后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

但弗洛伊德后来认为催眠法有其限制,如病患往往难以进入深层催眠,或清醒后失去催眠时的回忆。1896年后,弗洛伊德逐渐放弃催眠治疗,转而发展出让病人躺在Couch自由联想的talking cure,即日后知名的精神分析治疗法。

虽然弗洛伊德放弃使用催眠,但他运用催眠得出的关于潜意识和童年经验的洞见,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有深远影响。催眠为弗洛伊德提供了探索心理隐秘的重要途径。

自19世纪始,英国医生詹姆斯·布雷德(James Braid)将催眠术引入现代医学,研究出了许多催眠治疗方法。20世纪初期,法国医生艾米爾·康貝(Emile Coué)提出了“自我暗示法”,这被認為是现代催眠治疗的重要奠基之一。到了20世纪初至中期,催眠术逐渐被精神分析学所取代,但催眠仍被应用於治疗压力、焦虑和睡眠问题等方面。现代的催眠术已经发展出了多种不同的技术与应用,例如:自我催眠、催眠减肥、催眠戒烟等。

尽管催眠术的科学性和效果仍存在争议,但它仍然是一种受到许多人关注的治疗方法。现在,催眠术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常用於处理压力、焦虑、失眠、恐惧症等症狀。我们亦可在不同的学术研究中找到催眠与不同心理疾病的關係,如:心因症、肠易激综合症(IBS)、前世回溯等。

20世纪催眠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20世纪,Mitlon Erickson和Dave Elman等人开始发展催眠术,并创造新的催眠技术。Mitlon Erickson在60年裡,平均每天醫治十四病人,而Dave Elman則發明了快速催眠技術。

20世纪中期,美国精神科医生米爾顿·艾力克森(Milton Erickson)将催眠引入心理治疗领域,开创出独特的艾力克森催眠法。艾力克森催眠法强调以病人为中心,根据个人需求量身设计催眠过程。艾力克森会利用病人的兴趣、生活经历和语言模式进行催眠引导,建立良好的治疗联盟关系。相较於Charcot标准化的三个催眠阶段,艾力克森催眠法更注重个别化。艾力克森相信每个人都能够进入催眠,重视催眠过程中无意识心理的沟通。艾力克森将催眠运用於治疗抑郁、创伤后心理疾患等,並治疗了上萬位病人。他开创的催眠治疗法体现更大的人文关怀,使催眠深入临床心理学与心理治疗领域。艾力克森催眠法至今仍广泛运用於疾病治疗、励志训练等領域。它开拓了催眠在心理治疗上的广阔应用与发展空间。

从1990年开始,催眠术开始流行,百花齐放。在台湾,有一本名为「前世今生」的书,介绍以催眠方式到地府寻找已逝去亲人的经验。然而,催眠术的科学性和效果仍存在争议,因此人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不要被迷信和神秘主义所影响,要學會活在现在,展望将来。

相较西方催眠术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表现著独特的催眠实践。例如祝由之术,是古代巫覡用以治病驱邪的催眠术法。祝由会持符作法,使病人进入催眠状态,然后给予暗示治疗。另外还有符水,是古代术士利用特殊符咒充能水后,让人饮用,达到催眠安神镇静的效果。符水结合催眠和安药疗法,可见中国古代对于心理调节的巧妙运用。

这些古老的催眠实践与西方催眠发展脉络不同,更多建基於民间信仰与巫术基础上。它们反映了中西方在催眠技法与应用理念上的差异与发展特色。

当代催眠疗法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催眠治疗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在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的治疗方面,催眠可帮助患者面对和放下创伤记忆。催眠可以减轻梦魘、忧鬱等PTSD症状。在睡眠障碍治疗方面,催眠辅助睡眠管教可改善失眠和睡眠品质。

催眠也能治疗梦遊症等睡眠相关疾病。在精神疾病治疗方面,催眠常应用於忧鬱症、焦虑症等。它能舒缓症状,并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当代催眠治疗强调科学性和标准化,如如收集生理指標等客觀资料。同时,个人化的催眠方案也备受重视。随着自我催眠的普及,催眠治疗的应用範围将更为扩大。

催眠术的原理多通过暗示、语言、声音和其他感官刺激来诱導人进入催眠状态,这种状态下的意识和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的事物上,可以轻易地接受暗示和建议。催眠术可以帮助人们改变行为、习惯和信念,进而改善自我形象、戒除恶习、增强自信等方面。催眠术的效果因人而异,需要有专业的医生或治疗师进行操作,并且需要在适当的环境下进行。

催眠经历了漫长的歷史和文化的洗礼,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催眠术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和挑战,但是人类对催眠术的探索和研究仍在不断地进行,相信未来催眠术会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催眠治疗, 心理治疗, 催眠, 腸易激综合症

研究显示催眠治疗如何为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患者提供正面的影响

我們身体的警報系统已經打開,表現為腸易激綜合症(IBS)的特徵。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的吳紹文教授指出,IBS的病因並不完全清楚。

催眠治療, 催眠

催眠、冥想與急性疼痛

催眠或冥想療程可有助於管理急性疼痛,研究人員比較了催眠、冥想和祈禱對疼痛強度和容忍度的即時影響。

催眠治療, 潛意識, 時間回溯

認識催眠治療的各種形式

催眠治療不僅僅止步於那些讓人入睡的表演,它實際上是一門深奧的學科,擁有著眾多分支與技術等著你去發現。催眠治療的形式多種多樣,遠超出一般人的認知範疇。

本文原文来自hk-hphi.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