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参价格暴跌:养殖户困境与产业转型之路
辽参价格暴跌:养殖户困境与产业转型之路
2025年,曾经被誉为“海八珍之首”的辽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价格寒冬。在辽宁锦州,一斤5头的鲜海参甚至跌至27元,而在烟台海中宝海产品交易中心,普通散装干海参的价格区间已降至800元/斤-1800元/斤。这一轮价格暴跌,不仅让许多养殖户陷入亏损困境,更引发了对整个海参产业未来发展的担忧。
养殖户的困境
王大江是山东荣成市虎山镇大龙村的一位海参养殖户,他见证了今年海参市场的低迷。“往年应该卖65元-70元一斤的鲜海参,今年春天最便宜时才卖到100元3斤。”他无奈地表示。即使是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辽参,价格也较往年大幅下降。
面对价格暴跌,许多养殖户不得不寻求转型。王大江将自家80亩海参养殖池改造成混合养殖模式,同时养殖南美白虾、基围虾和螃蟹,以降低对单一品种的依赖。“目前,威海地区的海参养殖户大部分是通过这种混养模式来降低海参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他介绍道。
价格暴跌的背后
这轮价格暴跌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北参南养”模式的兴起,导致海参产量激增,市场供大于求。福建霞浦县凭借南方冬季海水温度高的优势,成功缩短了海参生长周期,2023年海参产量已达4.7万吨,成为“北参南养”的主产区。另一方面,2023年日本核废水排放事件引发的囤货潮,也对市场供需平衡造成了影响。
行业的应对与转型
面对市场寒冬,整个海参产业正在谋求转型升级。一些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深加工领域,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例如,山东好当家集团自2004年起就与山东省科学院合作,研发出液体海参、海参多糖、海参油、海参胶囊、海参面膜等50多种深加工产品,涉及20多个品类。这些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较传统海参产品提升了20%-30%。
政府部门也在积极行动,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棘皮类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发布了《海参养殖应对夏季灾害技术指引》,从池塘养殖和浅海网箱养殖两个维度,为养殖户提供了详细的防灾减灾方案。
未来的路在何方?
面对当前困境,业内专家建议,海参产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优化养殖结构:合理控制养殖规模,避免盲目扩张,同时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
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品牌建设: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和推广,提升品牌价值。
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培育优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
市场开拓:拓宽销售渠道,开发新的消费群体,提高市场占有率。
这场价格寒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迫使整个产业重新审视自身,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于辽参产业来说,这或许是一个转型升级、涅槃重生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