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万母校揭秘:静宁大寨子戏校特色戏曲课程
安万母校揭秘:静宁大寨子戏校特色戏曲课程
近日,“西北秦腔王”安万的母校——静宁大寨子戏校再次引起广泛关注。这所创办于1985年的农村戏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7年,却为西北地区培养了160多名优秀的秦腔演员,其中许多人已成为专业剧团的骨干力量。这所戏校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秦腔名角?
艰苦创业:从闲置房屋到戏曲殿堂
大寨子戏校的创办源于一次偶然的机遇。1985年,时任大寨村队长的刘建安遇到了陕西籍秦腔演员徐培。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在村里创办一所戏校。当时,村里有一处闲置的知识青年点,两间房被用作大队工作部,另有11间土坯房闲置,这些便成了戏校的校舍。
戏校的创办得到了村支书徐志建的大力支持。第一批招收了47名学员,他们来自静宁及周边的会宁、通渭、隆德、庄浪等地,年龄多在10岁左右。学员每月只需缴纳4元学费,家庭困难的学生甚至可以用面粉、鸡蛋、洋芋等实物抵学费。
严格训练:从基本功到舞台实践
戏校的教学内容十分全面,涵盖了秦腔艺术的各个方面。每天清晨五六点,学员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训练:
- 基本功训练:包括踢腿、弯腰、劈叉、翻筋头等,这些是戏曲表演的基础。
- 唱腔练习:通过吊嗓子和背戏本,培养学员的演唱能力。
- 剧目排练:学习完整的剧目表演,包括身段、念白、武打等。
徐培老师不仅教授唱腔,还传授乐器演奏,如板胡、二胡、扬琴、唢呐、打鼓等。这种全面的教学模式,使学员们能够全面发展,不仅会唱,还会演奏。
实践演出:从乡村舞台到专业剧团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大寨子戏校的一大特色。学员们不仅要在校内学习,还要参与实际演出。戏校先后投资1.8万多元购置箱具,排练了12本完整剧目,如《铡美案》《生死牌》《周仁回府》等,以及40折折子戏。
戏校剧团在静宁县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多次演出,包括大寨村、靳寺村、咀头村等地,甚至远至隆德县和庄浪县。每次演出都吸引了大量观众,反响热烈。这种实践演出不仅锻炼了学员的舞台经验,也为他们日后进入专业剧团打下了坚实基础。
硕果累累:从农村娃到秦腔名角
大寨子戏校培养的学员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秦腔演员。以安万为例,他12岁进入戏校学习,虽然面部患有先天血管瘤,但凭借过硬的唱功和表演能力,成为秦腔界的佼佼者。他的代表作《金沙滩》《兴汉图》等深受观众喜爱,2024年在会宁创办了甘肃安万秦腔剧院,带领158位演职人员在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及开元剧院演出,场场爆满。
另一位优秀校友李宁,现为国家一级演员,西安三意社的优秀演员,曾获多项大奖。刘小凤也成为了榆中县剧团的主演,以出色的唱腔和表演深受观众认可。
结语: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大寨子戏校虽然因经费问题于1992年解散,但它为秦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所农村戏校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艺术教育不仅需要严格的训练和系统的教学,更需要实践的磨砺和创新的精神。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戏曲艺术,大寨子戏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