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服里的“科技范”:微多孔高分子膜如何革新保暖体验?
羽绒服里的“科技范”:微多孔高分子膜如何革新保暖体验?
寒冬已至,气温骤降,羽绒服、羽绒被等是抵御严寒的必备之选。但你是否想过,羽绒服为什么能保暖?它里面又有什么新科技?
羽绒服保暖的秘密
在一家羽绒服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心原材料专家实验室,负责人谈利刚介绍,羽绒的主要成分是带羽杆的羽毛和呈朵状结构的绒子。之所以保暖,是因为绒子的结构决定其能储存大量空气,从而形成与外界相隔的保暖层。也就是说,羽绒中绒子质量的占比,决定了羽绒服的保暖程度。
蓬松度——30克羽绒在规定容器和压力下所占的体积,也是判断羽绒服能否保暖的重要指标。同样的绒子含量,蓬松度越高,羽绒中储存静止空气的体积越大,保暖性也就越强。
微多孔高分子膜:突破性的防跑绒技术
“跑绒”是困扰行业多年的难题,经过上下游企业合力攻关,才得到了有效解决。在苏州汉塔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工作人员对一款羽绒服面料进行防“跑绒”试验。工作人员用该面料制作出填充了羽绒的绒包,把绒包放入透明塑料袋中,并将整个塑料袋固定在测试设备——两个夹子之间,经过2700次反复挤压揉搓后,仅有3根细丝从绒包里“跑”出来。
“按照行业标准,10根以内就算合格了。”汉塔纺织贸易运营总监陈弈莳说,这款面料之所以在防钻绒方面表现得这么好,全靠面料上仅有15微米厚的一层“微多孔”高分子膜。指甲盖大小的膜上,有十几亿个微孔。这些微孔的直径比水滴要小几万倍,但又比水蒸气分子大了几百倍。这样,就让雨水“跑不进来”,羽绒“跑不出去”,同时,还让面料有了很好的透湿透气功能。
技术突破背后的艰辛
原理看似简单,但要造出这层薄薄的“微多孔”高分子膜,技术难度很大。陈弈莳介绍,微孔不仅要足够小,还得分布均匀、稳定性好,不然羽绒服多次清洗后,面料的性能就会变差。无论是原材料、添加剂的选择,还是制备工艺的探索,研发人员都经过了反复试错,最终才确定理想的“配方”。
羽绒服的未来:更多“科技范”
位于苏州的盛泽东方纺织城,聚集各种轻纺面料企业。吴江盛伟紫荆花纺织有限公司的展示台上,科技感满满:在纱线中加入特定物质后,纺织出来的面料可防静电、防油污;用超细旦纤维丝织出的面料,不需要借助机械进行外观定型等“后整理”,便可以有效实现“物理防跑绒”;每米只有55克重的3层复合面料,轻如蝉翼,却可防暴雨……一块小小的面料,在防跑绒、防静电、防风雨等方面实现了综合提升。“随着整个行业不断向‘新’而行,以后,羽绒服上会展现出越来越多的‘科技范’。”公司负责人周建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