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C创新实践:如何防止草原退化
TNC创新实践:如何防止草原退化
草原,这个地球表面最大、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据统计,全球约49%的草地已经出现退化,由此带来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升、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多方面的环境问题。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大自然保护协会(TNC)通过创新的可持续放牧管理和草地银行模式,为草原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可持续放牧:草原保护的关键
放牧是人类利用草地的主要方式,但过度放牧会导致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枯竭,进而引起草地退化。TNC的实践表明,合理的放牧管理是保护草原的关键。
放牧管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自由放牧和划区轮牧。自由放牧指不做分区规划,家畜在同一块草地上连续采食几周至几个月;而划区轮牧则是通过设立围栏划分放牧地,依据科学计算和规划,控制家畜的采食时间、采食范围,实现轮流放牧。
可持续放牧管理的核心是在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同时实现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这需要通过调整放牧强度和放牧频度,采取合理的休牧和放牧周期,以及在不同区域轮牧降低放牧压力。同时,还需根据季节变化适时地对家畜进行舍饲,降低冷季超载概率,达到牧草和家畜的平衡。
草地银行:创新解决两难困境
在实际操作中,草地保护与畜牧业发展往往存在矛盾。牧民在草地恢复期间需要安置畜群,而草地恢复又需要一定的时间。为解决这一两难困境,TNC创新性地提出了“草地银行”模式。
草地银行的概念最早源于美国西部,由新墨西哥州非营利组织马尔佩边境之地(Malpai Borderlands Group)的思维基金会(Animus Foundation)于1994年提出。其基本思路是:草地银行管理者与当地牧民建立合作,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前提,鼓励牧民在自家牧场上进行草地保护和恢复工作,同时提供替代牧场供牧民放牧使用作为补偿。
实践案例:从坦桑尼亚到美国科罗拉多
坦桑尼亚:社区参与的生态治理
在坦桑尼亚北部稀树草原地区,TNC与当地社区合作,通过建立野生动物管理区(WMA)、安装植物围栏、推行划区轮牧等方式,有效改善了草地生态系统管理。项目实施后,不仅当地经济得到提升,关键野生动物种群也保持稳定,大象数量更是从1990年的约2000只增加到约4200只。
美国科罗拉多:科技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TNC与Savory研究所合作,通过整体计划放牧(Holistic Planned Grazing, HPG)管理,成功恢复了草地生态功能。这种放牧制度通过在牧场内多个划分的围场轮流对牲畜进行短期集约放牧,并根据牧场条件持续监测调整放牧管理计划,实现了草地生产力的提升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蒙大拿州:草地银行的典范
在蒙大拿州北部的北美大平原,TNC通过研究、开发最佳保护工具以及购买保护地役权三管齐下的方法进行保护实践。其中,马塔多草地银行项目尤为成功。
研究平台:TNC将占地6万英亩(约2.4万公顷)的马塔多牧场作为研究对象和实践平台,每年举办年度科学大会,为研究人员、牧民社区和土地保护管理者提供交流机会。
保护工具:2002年开发的马塔多草地银行项目,通过优惠的放牧价格激励牧民参与草地保护。牧民在自家牧场采取恢复措施后,可以以较优惠的价格在马塔多牧场上放牧。如果还采取额外的物种保护措施,放牧价格会更加优惠。
生态连通性:TNC实施野生动物友好型围栏计划,改造围栏设计,确保野生动物安全通过。同时,通过购买保护地役权,永久保护重要栖息地。
自开发以来,马塔多草地银行每年可容纳约1000头一岁的牛犊和860对母牛和小牛。通过与当地社区密切合作,项目已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扩展到马塔多牧场外的24万英亩(约9.7万公顷)合作牧场,被誉为全美最成功的草地银行。
成功要素与全球意义
TNC的草原保护项目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科技创新与传统智慧的结合: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监测和管理,同时尊重和利用当地牧民的传统知识。
多方合作与利益共享:与政府、社区、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平衡。
经济激励与生态保护并重:通过草地银行等创新机制,让牧民在参与保护的同时获得经济收益。
持续监测与适应性管理: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管理方案。
TNC的这些实践不仅有效防止了草原退化,还为全球草原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在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下,这种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解决方案,无疑为草原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这片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