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早期会有哪些症状?
肝癌早期会有哪些症状?
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中国居高不下。由于早期症状隐匿,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这使得肝癌的防治成为医学界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肝癌的早期症状、高危人群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手段进行早期筛查和预防。
在中国,肝癌的发病率排在各种癌症的第4位,属于很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中国肝癌患者比例约占全球的55%!很让人害怕的一点是,当发现不对劲,确诊肝癌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根据数据统计,只有10%~30%晚期肝癌患者能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而且整体预后很差, 一般平均存活时间只有3个月左右。
为什么发现肝癌的时候,总是迟了?
因为肝癌在早期的时候,很少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根据观察研究,从肝脏有病变开始至诊断亚临床肝癌之前,患者通常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这导致疾病很难在早期被发现。这段疾病隐匿发展的时间,大约在10个月左右。
当肿瘤长大大概3-5厘米的时候,大多数患者仍无典型症状,少数患者可以有上腹部闷胀、腹痛、乏力和食欲不振等慢性基础肝病的相关症状。临床上,这个时期的癌症,多是因为在体检时测出血清肿瘤标志物异常,进一步确诊的。而当患者出现典型症状,如右上腹疼痛、饭后上腹饱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发热、消瘦、乏力等表现,还可能出现黄疸、出血、肝性脑病等,往往已是中、晚期。此时,癌变的组织逐渐增大,起势后,疾病进展会十分迅速。
起病隐匿,进展迅速,肝癌患者5年的年龄标准化相对生存率仅为10.1%,这就是肝癌的可怕之处。相比而言,如果能早一点发现的话,肝癌的预后会好很多。因此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和长期生存至关重要,是其防治关键。肝癌的高危人群,更是需要重视早期检查。
哪些人是肝癌的高危人群?
在中国,肝癌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
- 乙肝病毒和/或丙肝病毒感染的人。
- 长期酗酒的人。
- 非酒精脂肪性肝炎患者,BMI >35的男性死于肝癌的危险度是正常体重成年男性的4.52倍。
- 总是会吃到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的人。
- 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的人群,尤其是年龄 40 岁以上的男性风险更大。
应该怎么早期发现肝癌?
实验室及影像检查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肝脏超声检查是早期筛查的主要手段,建议高危人群每隔 6 个月进行至少一次检查。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各种检查项目。
1. 甲胎蛋白(AFP)
这是当前诊断肝癌常用而又重要的方法。对于AFP≥400μg/L超过1个月,或≥200μg/L持续2个月,排除妊娠、生殖腺胚胎癌和活动性肝病,应该高度怀疑肝癌,但仅靠AFP不能诊断所有的肝癌,有30%-40%的肝癌患者AFP检测呈阴性。
2. 超声
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早期、敏感地检出肝内可疑占位性病变,并观察肝内或腹部有无其他相关转移灶。但敏感性低于磁共振。
3. CT和磁共振(MRI)
常规CT或增强CT,检出和诊断小肝癌能力总体略逊于磁共振成像。MRI是临床肝癌检出、诊断和疗效评价的常用影像技术。如果结合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使用,可提高≤1.0cm 肝癌的检出率和对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4.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
这项检查既可了解肝脏占位的生化代谢信息,又可进行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并且同时全身扫描可以了解整体状况和评估转移情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的目的,同时可了解肿瘤治疗前后的大小和代谢变化。但是,PET-CT肝癌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还需进一步提高,且在我国大多数医院尚未普及应用,不推荐其作为肝癌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可以作为其他手段的补充。
5. 肝脏穿刺活检
病理活检,依然是诊断肝癌的金标准。如果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典型肝癌的占位性病变,符合肝癌的临床诊断标准的病人,通常不需要以诊断为目的肝穿刺活检。但对于缺乏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占位性病变,肝穿刺活检可获得病理诊断,对于确立肝癌的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非常重要。
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必须得承认,肝癌很可怕,而且,一旦到了晚期,目前也没有很好的方法去应对。但是有句话说得好:不是所有问题我们都能控制,但我们永远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我们可以选择的,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在我们能做到的范围内,去尽量降低罹患肝癌的风险。针对前面提到的高危因素,如果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 积极防治病毒性肝炎;
- 注意食物清洁,预防粮食霉变;
- 改进饮用水质,减少对各种有害物质的接触;
- 少喝酒或者不喝酒;
- 定期做好体检。
如果做到了这些,是有助于我们远离肝癌的。希望各位健康,远离各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