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背后的故事:夏辇生与《幼儿画报》
《项链》背后的故事:夏辇生与《幼儿画报》
《项链》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童真的意境深受师生喜爱。这篇散文最早发表于1985年《幼儿画报》第7期,作者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夏辇生。
创作背景与发表历程
《项链》的诞生与《幼儿画报》的编辑风格密切相关。该刊物创刊于1982年,主要面向3-7岁儿童,每期都会在前两版刊登一篇带有童话风格的散文,并配以大幅插图。这种图文结合的形式不仅吸引了小读者的注意力,也为夏辇生等作家提供了创作平台。
艺术特色与主题思想
《项链》虽然篇幅短小,但艺术特色鲜明。作品采用变焦镜头式的写法,从大海的远景逐渐推至沙滩、浪花、海螺和贝壳,最后聚焦到小娃娃身上。这种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描写顺序,营造出一种层次分明的画面感。
作品的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童真童趣。例如,“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浪花赋予了生命,使其具有了人的情感和动作。而“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则生动地描绘了孩子在海边玩耍时的快乐场景。
作品的主题思想深刻而富有哲理性。表面上,它讲述了一个孩子在海边捡贝壳穿项链的故事,但实际上,它赞美了童年的美好和纯真。正如文中所说:“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这个意象不仅展现了孩子在大自然中的快乐,也暗示了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值得珍藏和回味。
作者简介与创作特点
夏辇生是一位资深儿童文学作家,生于1948年,现任浙江嘉兴日报文学副刊编辑。她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50多万字,播出各类电视艺术片36部。她的作品多次获奖,被收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和《中国报界著名编辑记者辞典》。
夏辇生的创作涉猎广泛,包括报刊、电视、儿童文学等多个领域。她的作品常常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幼儿画报》上,她发表了多篇类似《项链》的短小散文诗,这些作品都体现了她对儿童心理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童年的赞美。
被选入教材的原因与意义
《项链》被选入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语言优美:作品语言生动流畅,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适合儿童朗读和背诵。
主题积极:作品赞美童年美好,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符合语文教材的教育目标。
艺术价值高:作品通过简单的意象传达深刻的思想,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贴近生活:海边玩耍是许多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作品容易引起共鸣。
篇幅适中:短小精悍的篇幅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注意力特点。
《项链》入选教材后,经过了一些修改。例如,原文中的“哗哗笑着”被改为“哗哗地”,“串成彩色的项链”被改为“穿成彩色的项链”,这些改动使语言更加规范,更符合教材的要求。
《项链》不仅是一篇优美的儿童散文,更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孩子在大自然中的快乐,传达了对美好童年的赞美。这篇作品被选入教材,不仅因为它优美的语言和艺术价值,更因为它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