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绿化节水秘籍
海绵城市的绿化节水秘籍
近年来,海绵城市理念在我国迅速推广,各地纷纷探索实践。在杭州上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已经融入老旧小区改造、未来社区建设和校园环境提升等多个领域,成为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自然和人工手段模拟自然水文循环,提高城市雨水管理能力,减少水灾风险,节约水资源。具体来说,就是通过透水铺装、下沉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存储和再利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
据《2023-2028年中国海绵城市行业发展研究与“十四五”企业投资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市场规模约为2.535万亿元,全国每年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总额超4000亿元。目前,我国从事海绵城市建设、设计等相关业务的企业数量上千家,江苏、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区约占到国内相关企业数量的75%。
海绵城市在小区绿化中的应用
“海绵+旧改”:微更新、大变化
在杭州上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已经融入老旧小区改造中。以小营巷社区为例,这里不仅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还是杭州条件最复杂、人群最老龄、空间最密集、各界最关注的老旧小区之一。
改造前,小区绿化面积仅11%,道路都是硬质化道路,很容易出现积水点。改造后,小区新增了1000平方米下沉式绿地、3680平方米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同时,通过雨水断接和雨水高位花坛结合,共形成十余处高位花坛断接点。经过改造,小营巷社区真正实现了“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风貌有提升”。
“海绵+未来”:新场景、新生活
在始版桥未来社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得到了更全面的体现。这里不仅有立体花园、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还配备了全自动水肥滴灌系统和雨水回用池。
项目设计包括1977平方米下沉式绿地、708平方米雨水花园、3362平方米绿色屋顶、346平方米透水铺装以及160立方米雨水回用池。在常规雨量情况下,可以做到路面不积水、不湿鞋面;雨量较大时,雨水可以在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汇集,通过溢流口流向雨水调蓄池;遇到长期暴雨天气,超出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调蓄量时,可以通过地块东南侧的新开河排放。
“海绵+学校”:软科普、塑共识
在杭州市钱学森学校,海绵城市理念得到了生动实践。学校通过4400平方米透水铺装和1450平方米下沉式绿地对雨水进行汇集,北侧地下设置400立方米蓄水池,总调蓄容积可达617.5立方米。
学校还设置了各种主题的下沉庭院和屋顶花园,实现对回收雨水的充分利用。一些屋顶花园还可以种植花草果蔬、开展农业教学,受到学生、家长的广泛好评。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与成本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领域的技术创新,包括水文调节、雨水收集与净化、生态修复等。具体技术包括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渗水池等基础设施,以及智能化雨水管理系统和监控系统。
以钱学森学校为例,其海绵设施的建设成本主要包括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回用池等设施的建设费用,以及后续的维护费用。虽然初期投资较大,但通过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可以显著降低长期的用水成本,同时提升校园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的发展前景
海绵城市建设已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自2014年起,“海绵城市”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中央财政给予示范城市一定的补助,如地级及以上城市东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9亿元,中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10亿元,西部地区每城市补助总额11亿元。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能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促进建筑能耗降低,还有助于二氧化碳减排。未来,有望将雨水收费制度融入碳汇交易市场,利用金融体系支撑海绵城市建设。同时,相关规范立法也在不断完善,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随着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提高,海绵城市作为绿色发展和生态修复的重要解决方案,未来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还将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