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艺:组织建立麻醉学完整教学体系
冯艺:组织建立麻醉学完整教学体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冯艺教授,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系主任,不仅推动了麻醉学学科建设,还创新性地建立了从本科生到住培、专培的完整教学体系。她通过独立授课、体验式教学和模拟教学专利等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新一代麻醉学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简介
冯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疼痛医学科主任。从事临床麻醉教学30余年,作为医学部麻醉学组组长,组织麻醉学系建立了从本科生到住培、专培完整教学体系,开展麻醉学独立授课。担任北京市住培专业委员会麻醉专业主任委员期间,开展多项创新开拓性工作,建立了北京市百人考官库,考官同质化达国内领先水平,提升了住院医师的培训质量。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委员会麻醉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全国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疼痛专委会会长。主持了国家考试中心项目以及市校院级教学科研课题十余项,发表教学文章十余篇(SCI2篇),获得多项模拟教学专利,主编(译)教学专著20余部。2021年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23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成就奖。
麻醉医学:护佑患者更安全地翻过高山
在医学界流行着一句话:“手术能治病,麻醉科保命,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每一台手术的顺利完成,不仅需要外科医生,也离不开从术前到术后始终默默守护、保驾护航的人——麻醉医生。但是,许多人对麻醉却知之甚少。其实,即便不经历手术,人的一生,最有可能遇到的医生,可能就是麻醉医生,拔牙、无痛胃镜、分娩镇痛、临终关怀……可以说,人在生命的全周期,都可能和麻醉打交道。
手术期间,麻醉医生让患者无痛的同时,始终护佑着患者的生命。麻醉学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外科的发展。不只是术中的麻醉,术前的预康复和术后镇痛也很重要。冯艺把手术的过程形容成一个人背着背包去爬山,手术的过程就是患者在外科医生、麻醉医生和护士的搀扶下共同翻山的过程。
背包就是你身上的合并症,比如高血压心脏病等,病症越多,背包就越沉;而手术就像一座山,手术越复杂,要翻过的山就越高或越险峻。
我们麻醉医生不一定能治病人的病,但是我们术中用的麻醉措施,脏器功能保护措施可以更好的保护患者,让他翻山的过程变得更安全。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麻醉就是打一针就睡着了,这有什么困难的?其实,一位训练有素的麻醉医生就像变魔术,要让病人该睡的时候睡,该醒的时候醒,不仅睡着了不疼,醒来之后带着伤口也不疼,这可是个需要扎实理论知识加高超技能的技术活。
麻醉学是一个严谨且高危的学科。冯艺介绍:
麻醉技术要不断准备好迎接新的挑战,比如之前视为禁区的很多手术,合并多种并发症的老年人,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精进,在麻醉科的保驾护航下手术得以顺利完成。其中许多危机事件的识别与处理也是对麻醉医生的巨大挑战和考验。
独立授课:重视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的金腰带
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北医,麻醉课只是外科课程的一部分,讲麻醉绪论、麻醉药、麻醉方法等,见习很少,实习也几乎没有,考核占比只有5分。2018年,为了满足学生对麻醉学的兴趣,弥补麻醉课时的限制,冯艺联合重症医学科、疼痛医学科,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设了麻醉选修课,不仅帮助学生拓展深化麻醉知识,更激发了学生对麻醉学的热情。
但是,将麻醉学独立授课,才是冯艺和所有麻醉学教师的最终目标。从2013年起,时任医学部麻醉学系主任杨拔贤就开始为此积极申请。2019年,北大医学全面启动新时代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制定并启动“临床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全面开展“医学基础综合+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的教学改革,内、外科老师和基础医学的老师组成教学团队,按照人体的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以此为契机,2021年,麻醉学终于实现了独立授课,作为北医麻醉学系主任,冯艺组织医学部三家附属医院专家集体备课,取各家之所长,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实现了授课同质化,提高了教学质量。
对于麻醉学在整合课程中的位置,冯艺有个很生动的比喻,
麻醉学的基础是对术中人体基本生命功能的监测、评估、调控和支持。如果12个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是一条裙子的纵向裙摆,那麻醉学就相当于横贯在腰间的金腰带。因为麻醉学内容中几乎所有的学科知识都会涉猎到,从胎儿到老人,涉及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学生未来不论成为哪个学科的医生,都应该掌握一定的麻醉知识。所以我们希望学生可以在本科第二年、第三年,有了一些解剖和生理知识的时候,在进入临床实习时开始接触麻醉学,学会最基本的麻醉知识,了解未来医疗中如何运用麻醉学技术为本学科服务,这样就达到我们的基本目的了。
如今的麻醉学本科课程增加到了14学时理论课,一周的见习和两周的实习。内容也扩展到了手术监测、液体管理、基本麻醉技术和应用、疼痛诊疗、各种抢救操作,包括气道保护、气管插管、动脉穿刺等。理论课和实践课都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和完善。
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创造中提升能力
为了在有限的实习时间里,安排好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冯艺在麻醉教学中引入了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经典体验式学习理论由哈佛大学大卫·科尔布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目前在医学教育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体验式教学包含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归纳和行动应用四个阶段,学习不止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更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
在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启发下,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冯艺带领麻醉学教研室,提出一套麻醉学实习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式,以医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实习前医学生通过线上的微课进行准备,线下完成相关操作并进行录像(具体体验阶段);带教教师带领医学生观看操作录像并进行复盘(反思观察阶段);由医学生对操作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教师进行补充(抽象归纳阶段);教师为医学生提供新的临床情境,以加强知识的应用(行动应用阶段)。同时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由学生扮演患者和医生,模拟真实医疗场景,引导学生感受人文关怀的重要。在出科前,向医学生提供出科考核病例,由医学生分组完成该病例的术前访视、麻醉计划、术中管理和术后随访内容,并进行汇报。
非常欣喜的看到,在教学中,北医的八年制医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创造力,拿到任务后,会创造出许多不同的情境,如术前访视阶段,患者不能接受麻醉风险、患者不具有行为能力等。这时,教师就需要应对学生提出的多种新奇有趣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增加了知识储备、提高了教学能力。
体验式学习增加了学生对麻醉学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也改变了他们对麻醉科医师的认识。在访谈中有学生表示:“体验式学习破除了我之前对麻醉科的肤浅印象。经过实习我体会到麻醉学科并不是单一枯燥的,相反,其内容是丰富的、充满思辨的、富于挑战性的,因此麻醉医师的知识储备要求也是很高的,而且要融会贯通,直至能够处理各种应急情况。麻醉学的实习确实教会了我很多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让我有机会真正开始认识麻醉。”
除此之外,冯艺还开发出了“360度评价体系”,其灵感来源于一种企业评估体系——结合上级、下级、同行的评价,形成“方位上的360度”。冯艺基于传统360度评价理念,制作出有麻醉特色的评估体系,综合考虑一个医生的基本知识、临床操作、人文关怀等多层面的素养,形成“能力上的360度”,根据各个维度的打分绘制出每个学生的能力雷达图。“每年考核前30%的人科室会进行表彰,排在后面的会被约谈。”
模拟教学专利:探索游戏化教学新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冯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仪器和模型上不断创新,获得五项模拟教学专利,其中参与设计的电子支气管镜训练装置已成功在全国多地的教学和技能考核中推广应用。
说起这项发明的动机,冯艺解释道:
最早是因为我发现在技能水平考试的时候,考官掌握的评分差异较大,主要支气管镜在口腔内和气管内路径不可见。我就想不如让机器来进行评价。
这是一个拥有大量真实病例的气管插管模拟训练装置,学生可以在这个装置上练习不同情境下的气管插管。在此之前,学生只能在传统的模拟头上进行练习,不仅情境单一、设备的损耗大,而且缺乏互动、无法有效评估动作的准确度。
电子支气管镜训练装置把真实病人的CT影像数字进行成像转换并上色,完全模拟真人的器官结构,支气管镜也是通过3D打印的,和实际使用的设备在重量、粗细、手感等方面都保持了完全一致。训练按照难度分为不同的等级,学生可以根据操作提示完成各项步骤,系统会根据操作情况对每一步进行打分,如果在操作过程中多次碰到气管壁,还会出现咳嗽、出血、心动过速、高血压等真实的生理反应。
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了他们更多的训练机会,经过测算验证,学生平均连续训练19次,就能够熟练操作,大大提高了培训效率。
教学传承:严师才能出高徒
对冯艺影响最深的老师有两位,一个是带领她走进麻醉学的李树人教授,他的一句话让冯艺记忆犹新:
人这辈子不可能麻醉所有的病人,虽然每个病人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心里有基本的知识、有思维的路径,就可以触类旁通,即便遇到没做过的麻醉,也不会慌张。
这就是一个训练有素的老大夫面对新情况时的从容淡定,这句话一直影响着冯艺,在教学的时候,她也一直在学习怎么更好地把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教给学生。
另一位就是杨拔贤教授,是冯艺的硕士和博士导师,他的老师谢荣教授是我国现代麻醉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们都十分重视教学,撰写了很多麻醉学科的教材。早在认识杨拔贤教授之前,这个名字已经被冯艺记在了心里。
怎么树立麻醉学科的定位,怎么帮助学生学习,在这方面他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对于冯艺来说,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互相成长、双向奔赴:
学生为什么要来找你?他在这个阶段需要帮助,不是说那种搭个便车的帮助,而是你要帮他开阔视野,扶他上一个台阶,还要教给他一个比较严谨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2018级北医临床八年制学生吴子龙目前在人民医院麻醉科学习,说起导师冯艺教授,他的印象是“严格”和“专业”,“冯老师要求比较严,会直接指出你的不足,如果在术间碰到是比较怵的,生怕自己有哪里做得不好被冯老师逮到。”
从一开始,冯艺就要求学生在手术室要把相关物品整理地井井有条,“各种监护管路和输液管路都要整理好,所有药品要分门别类在药盘里放好,病人的帽子衣服要整理好(睡着了不代表不需要尊严)……”刚开始,吴子龙觉得这么做好像有点形式主义,或者单纯为了整洁好看,后来才明白,冯老师这么做是为了尽可能降低犯错误的概率,“冯老师说,患者在全麻的过程中,相当于把生命安全交给了我们,我们一旦犯错就有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东西没有整理好就容易犯错误,遇到急性事件还会浪费时间,这是对患者不负责任。”
冯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麻醉学的总论一直是我在讲,讲到第十年的时候,我才觉得游刃有余,这不光是知识的问题,还有讲课的技巧。
其实,冯艺最开始讲课的时候也比较拘谨,后来逐渐找到了突破口——给学生讲麻醉故事。一开始讲课,冯艺总怕准备的内容讲不完,恨不得把所有知识都传授给他们,后面慢慢学会了取舍,也能够掌控课堂局面了,看见学生不抬头,知道这段没人听了,就会转到下一个话题,看到大家都瞪着眼睛,就多讲一些。
我的体会是,讲课是需要训练的,我们科室将近100位医生,从他们年轻的时候我就开始培训他们讲课,我们几乎每年会推一个人去参加讲课比赛,大家的教学热情都挺高的,多年下来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科室多人在院级讲课比赛中获奖,一位年轻教师获得北京市青教赛一等奖。
2023年,冯艺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成就奖,她将全部20万奖金捐赠给了人民医院教育处,作为教学奖励。
创建全国重点基地:带领“大北京”一体化前进
冯艺在担任北京市住培专业委员会麻醉专业主任委员期间,对北京市17家麻醉住培基地的全部带教老师进行了调研,2021年建立了住培结业考核考官库,实现了北京市住培麻醉专业考官同质化。
此外,冯艺还是国家考试中心模拟虚拟技术在专科医师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实践技能考试中的实证研究项目负责人。这个项目历时五年,牵头全国12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参加,目前已进入全国推广阶段。以疫情为契机,冯艺对住培结业技能操作考试进行了改革,采用提交真人操作视频的方式进行考核。
以前都是现场在模拟器上做,我觉得这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冯艺从医院手术室的监控视频中得到了启示,平时看到学生在手术室的不规范操作,她会特意截下来给他们看。当给学生看录像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很惊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
所以说教学反馈还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学生不是做不好,是他没有意识到哪里没做好。
因此,冯艺要求学生在结业考试的时候,提交一个一镜到底未编辑的真人操作视频,“可以反复拍,直到你满意为止”。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通过不断的反馈,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不断修正和提升。冯艺把它命名为“复刻反馈”法。
一开始,改革遇到了来自一些住培基地的阻力,但是在考核机制的倒逼作用下,学生从第一年开始就按照要求训练,“现在的结业考核不光是例数的积累,更要在患者身上能做合格了”。就这样,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北京市麻醉住培医生的基本技能都达到了合格,真正达到了考核的目的。
此外,冯艺还大力推进北京市住院医师论坛,举办病例汇报大赛、科研选题大赛、麻醉技能大赛,带领“大北京”各住培基地一体化前进,整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